热门: 上海这个区登纽约中国屏   上海人又省一大笔钱了   上海最闹猛的9个夜市   看看哪些人可提前退休?   奇葩试题你也不一定会做   宝宝咳嗽离这5类食物吧   孩子内心世界男女差异   你有女儿为她买婚房吗   嗯哼大王惊人去巡山   教师对家庭作业有责任   如何跳出攀比怪圈   "第一美女"今昔对比照   劳力士手表涨幅惊人   刘嘉玲80年代尺度这么大   惊艳绝伦的水滴作画   
【浏览字号:
守护最后的火种 沪郊非遗传承人一瞥
http://news.online.sh.cn 2017-09-29 21:08 [来源]:新民晚报

图说:崇明灶花走进校园 向华镇 供图

  今天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日,本报记者深入乡间土路尽头、小巷通幽之处,悉心寻找那些植根于沪郊大地历史文化沃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非遗项目品类丰富而独具韵味,无一不展现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传承百年的文化认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非遗项目正从我们的视线中淡出,甚至濒临失传。探访“最后的坚守者”,让这一颗颗散落民间、蒙尘已久的文明之珠再一次绽放光彩。

  奉贤

  山歌剧传承人吴美华

  几经沉浮往日辉煌不再

  说到上海本土戏曲,人们大多会想到沪剧、滑稽戏。而在奉贤区,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上海本土剧种:奉贤山歌剧,被称为上海的第三剧种。近日,记者采访了奉贤区南桥镇山歌剧传承人吴美华老人。

  80岁高龄的吴美华老人看上去精神奕奕,她演唱的山歌剧委婉动听。乍一听,山歌剧和沪剧有些相似,但老人告诉记者,其实区别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其中一些歌词的读音就是奉贤本地方言,比如书读成“旭”、侬读成“挪”。

  山歌剧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它的前身,则是奉贤地区历史悠久的“田山歌”。清末民初在奉贤各地甚为流行,分为东乡山歌和西乡山歌。古时奉贤地区农民在田间劳作,为了缓解疲劳,经常会边干活边唱一些山歌小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艺术风格,而最为著名的《白杨村山歌》更是被称为唯一的汉族吴语长篇叙事诗。

  1960年5月,奉贤县成立了市郊唯一的县级山歌剧团,吴美华老人就是首批成员之一。当时以周群、潘勇刚等为代表的一批民间艺术家致力于山歌剧的创作,逐步形成了以板腔、小调为主要表现元素,融合了舞蹈、地方方言的一种表演形式,成为了奉贤本地一种载歌载舞的独特戏曲流派。经典曲目《摸花轿》曾在上海大世界连演100余场,并灌制了3张唱片,全国发行。但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山歌剧几经沉浮,再也难现往日辉煌。

  吴美华说,如今山歌剧作为非遗项目加以保护,但歌手数量逐渐萎缩,更为原生态的田山歌则后继无人,随着老一辈山歌手纷纷故去,这种民间艺术面临失传。为了将山歌剧传承下去,老人在南桥江山小区开班授课,山歌剧也是作为特色教育坚持多年,让这种传统艺术的传承有了一线曙光。最重要的是,山歌剧和田山歌一直在民间艺人的创作中反映世间百态、人情冷暖,这是这种艺术的生命力所在,而创作力量的缺失是目前奉贤山歌艺术面临的最大挑战。

1 2 3 ... 6 下一页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 分享到:

  • 上海热线微信公众号

  • 上海热线易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作者]:孙云 [选稿]:小魏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许可证编号:3112006002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52122211-客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