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学会节俭“囤货”、在家运动做饭……疫情后上海年轻人生活方式改变

随着上海本轮疫情基本结束,城市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安福路、武康路等“网红打卡点”又聚集了大批时髦的年轻人;展览馆、电影院等文旅场所也恢复了客流。

不同的是,在经历过疫情封控后,一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有人培养了抵抗风险的意识,开始“囤货”、整理应急储备,消费更崇尚“极简”;有人习惯了自己做饭和在家锻炼,生活更加健康、规律;也有人意识到没有疫情的日子十分宝贵,把过去“摸鱼”的时间用来培养爱好,让平淡的生活更有意义。

这届年轻人学会了节俭和“囤货”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团购”和“囤货”成了网络热词,不少年轻人直呼,终于理解了自己的祖辈为何如此节俭、爱囤东西。

国家统计局于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销售额均实现增长,服装鞋帽类、化妆品类和金银珠宝类商品销售额则均有下降。蘑菇街发布的“6·18直播购物节”销售数据则显示,消费者在该平台的购买行为体现出“只买对的,不买贵的”的想法和实用性特征,其中,纸巾销量超过米、面,成为居家囤货的“头把交椅”。

在上海读研究生的小高深有感触:“上海疫情改变了我很多,因为经历了很多人和事,我更加珍惜身边人,也变得更加节俭,很多不该花的钱不会乱花了。”

她形容自己之前读本科时“花钱不眨眼”:曾花上万元购买一辆高颜值的电瓶车,买过各种数码产品、宠物;因为“上头”音乐剧、话剧,会花高价买票看演出;看到喜欢的收藏品、想吃的美食,不考虑价格就冲动消费;对于化妆品、服饰、奶茶等,更是“想买就买”。现在的小高在消费方面“收敛”了很多,会在每次花钱之前仔细思量有没有必要,“自己还在上学,没有工作,不应该这样大手大脚地花钱”。

大学青年教师倩倩和小高有类似的转变。倩倩过去就欣赏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但偶尔还会购入轻奢包和服饰;看到博主们在网上晒的精致照片,也心痒痒地想买喜欢的手办收藏。现在的她觉得,还是把钱存下来比较好,“卫生纸、洗手液等我会囤满一年的量,还在办公室、车里都放了漱口水、睡袋、替换内衣等应急物品,其他生活物品尽量减少。因为我相信,平时生活极简的人,会在特殊情况来临时适应得更好”。倩倩注意到,身边不少朋友在疫情后成了及时行乐的“短期主义者”,网上也有很多人发表“余生皆假期”的观点。“我理解他们的想法,但我还是决定实践斯多葛学派的自律生活。”她说。

在家运动和自己做饭,“健康”成为新追求

上海本轮疫情期间,以直播方式带着粉丝健身的刘畊宏、帕梅拉等运动博主成为热点人物,居家生活的两个月,不少上海青年成了“刘畊宏男孩”“帕梅拉女孩”。

运动科技平台Keep联合人民健康日前发布的“人民爱健身”《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显示,由于疫情防控政策影响,2020年以来,居家健身成为新的体育健身场景。在同等便利的体育健身环境条件下,74.3%的受访者首选在户外健身,46.2%的受访者首选居家健身,30.8%的受访者首选在室内健身场馆健身。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央广网 作者: 责任编辑:梦想天空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