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延安路建无轨电车线路   去年一线楼面价涨8成   最冷天蔬菜批发价跌量减   沪昨日气温创35年来最低   “水管”昨成最热词   周三将告别冰点并迎来雨水   大悦城七楼外墙突发火灾   沪位列全国最拥堵城市第8   抗寒防冻必备攻略   沪将继续执行住房限购政策   地铁开启防冻“加强版”   申城遭遇罕见寒潮   沪市民境外游人均支出1.5万   沪多地气温破冰点   雾霾高发铁棍山药沪上受捧   
【浏览字号:
56岁上海阿姨当艺术志愿者 为游客讲述"贾科梅蒂"
http://news.online.sh.cn 2016-04-22 08:11 [来源]:东方网

  “贾科梅蒂回顾展”正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举行。这位瑞士超现实主义以及存在主义雕塑大师大约也无法想象,年过五旬的上海阿姨会用怎样的语言讲述独属于他的“孤瘦、单薄、高贵及颤动”。

  56岁的乐阿姨———乐盈的讲述,从容不迫。去年下半年,她在这家美术馆足足“耗”了近200小时———作为一名艺术志愿者,为观展者提供观展引导、秩序维护、布展撤展等各种服务。现在,她的口头禅是:“紧挨着美术馆的居民,不懂艺术、没点范儿怎么行!”

  会在美术馆“裸奔”

  乐盈,家住云锦路民苑小区。上海世博会后,西岸建设大步推进,眼看着一路之隔的旧机库被改造成美术馆,她一度搬着小板凳坐在自家阳台上喜不自胜:“房价要涨了。”

  但马路对面这个“庞然大物”对乐阿姨生活的影响远不止于房价。

  退休于上海手表二厂的乐阿姨,也曾是文艺骨干,喜欢唱唱跳跳。美术馆开到家门口之后,乐阿姨每每路过,总捺不住好奇心向里张望。但是,对于走进去看展览,“心里难免‘发毛,”。

  余德耀美术馆的首场公开展览,是一场大型装置展。在家人几番怂恿之下,乐阿姨终于买了门票。刚进门,甫一抬头,一棵带着硕大根系的橄榄树悬在半空中。乐阿姨驻足凝视,半晌吐出一句:“好有生命力啊!”一旁工作人员主动接话:“这个装置就叫生命之树,探寻的是自然与生命的关联。”

  乐阿姨似“猜中谜底”般兴奋不已:“其实,艺术作品没有标准答案,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悟。”自此,她内心自设的那道藩篱算是彻底打开了。

  去年7月,余德耀美术馆的“雨屋”装置展向社区招募艺术志愿者,乐阿姨大胆报名。经评估、筛选、培训,能言善道、仪态端庄的她顺利上岗。半年内,她进出美术馆数百次,服务了近200小时,检票、导览、秩序维护、布展支持等各个岗位轮转一圈。

  起初,部分邻居酸气儿十足:“去‘蹭展,呀!”几个月一过,这些人也“摒勿牢”了:究竟有多神奇,让你去了一次又一次?乐阿姨绘声绘色地给他们逐个“脑补”。最终,这十多位老伙伴决定各自花150元买票,亲历观展。

  “看艺术展,先学会‘裸奔,。”乐阿姨俨然“半个专家”,“不用装、不用藏,不贴标签、不带预想,最忌讳不懂装懂———每个人都会看到不一样的精彩。”

  艰苦的“拆墙”

  乐阿姨奋力突破内心屏障的同时,他人也历经着一场艰苦的“拆墙”。

  余德耀,西岸地区最早接纳启用社区志愿者的艺术场馆。当初,对于社区居民、阿姨妈妈们走进场馆开展服务,场馆管理方也有过一番争论。

  反对者提出:大学生、白领志愿者服务水平相对较高,从形象上也很契合美术馆的气质,“阿姨妈妈们进来,能否看得懂、讲得出;能否与场馆形神投契?”

  最终,美术馆创始人余德耀先生拍板止纷定争:“一家美术馆的真实魅力,不在于其‘导入,多少顶级展品与客流,而在于其能向外发散多少熏染力、感召力,打开围墙走出去,真正照亮更多人的生活。”

  借“雨屋”大展,余德耀美术馆率先向周边社区招募了200名高中生及中老年志愿者,并设置了一套专业的艺术志愿服务培训体系。

  场馆志愿项目负责人陈瑛介绍,培训分为三阶段,首先是基础培训,主要参照《志愿服务法》开设相关法律及志愿者伦理课程;其次是岗前培训,要求志愿者了解美术馆基本概况、功能,以及不同志愿者服务岗位的内容及相关要求;最后,展览培训,根据当期展览内容,对志愿者传授策展理念、展品介绍、馆内观摩、实务情景演练等内容。

  经过培训及“实战演练”,很多社区志愿者从最初的“兴趣爱好”发展为“摸索到了些许门道”。回到社区,他们言传身教的观展“小门道”又引来“拥趸”无数。

  艺术的黏合力是相互的。一场大展下来,超过60%的社区志愿者转而成为美术馆的长期志愿者。场馆也面向更多社区居民开设免费艺术讲座,浇灌身边的艺术气息与土壤。

  老社区锤炼艺术范儿

  艺术志愿者的出现,令西岸艺术场馆相对集聚的徐汇区龙华街道看到了提升社区文化能级的契机。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龙华拥有千年龙华古寺、四百年龙华庙会以及百年兵工厂等历史文化遗产。近些年,随着重量级艺术场馆一家家落地西岸,“如何寻找千年龙华的时代表情”成了最现实的问题。

  龙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海英描绘了尴尬一幕:按惯例,新机构落地,街道应主动出面对接;但面对眼前一排“高冷范儿”的艺术大咖,以民俗民艺见长的龙华干部一下子没能找到“同频共振”的语言体系———对不上话。

  埋头做调研吧。

  结果发现,这些艺术场馆对于观众服务、教育推广、展务支持、运营协助等志愿服务有着较大需求;而社区及居民也巴望着这些场馆能“溢出”更多文化艺术资源。

  艺术志愿者,让两者间的接续和沟通成为可能。

  如今,在街道力推下,余德耀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等与多个社区及中学签下共建协议,通过艺术志愿服务平台,散播文化能量;上海京剧院、朵云轩等也与强生居民区、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建立培训基地,培养具有京剧艺术鉴赏、讲解能力的专业志愿者,在此基础上共建“传统文化共享生活圈”;半年内先后有7000人次艺术志愿者参与各类大展及艺术季服务。目前,这个“联盟”还在不断扩容……

  美人之美,成风化人,这是艺术之力,也是西岸的持守。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 分享到:

  • 上海热线微信公众号

  • 上海热线易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作者]:顾一琼 [选稿]:张智勇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