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坂亭事件呈蝴蝶效应激发控烟问题大讨论
商场内吸烟点去还是留?
烟民
多数烟民主张保留室内吸烟点。一位正在室内吸烟点抽烟的男子称自己是某商铺的职员,爱好吸烟,支持保留吸烟点,理由是“室内吸烟点距离工作地点近,吸烟方便。如果搬到室外,距离太远,工作时间就不能随时出来抽烟了。”
非烟民
大多非烟民则力挺将吸烟点移到室外。两名坐在餐厅外排队的女顾客赞成将吸烟点外移。她们认为:“我们不吸烟,更不要吸入他人的二手烟。”正在赤坂亭餐厅内用餐的4名顾客一致认为,餐厅内应禁烟,吸烟最好能到室外。如果邻桌有人吸烟,会向服务员反映,或拨打投诉电话。
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唐琼剖析赤坂亭事件暴露出的两个问题:
1涉事企业内部管理松懈
唐琼认为,涉事企业亟需加强的是内部控烟制度的细化和落实。比如“发现有人吸烟,谁来劝?怎么劝?顾客举报吸烟,打什么电话?举报有奖吗?”
2现行《条例》对禁烟的界定不明
唐琼表示:“刚开始看到赤坂亭事件的新闻报道,我心里还是蛮忐忑的,我担心餐厅规模不到,法律对小餐厅禁烟没有要求,如果是中型以上餐饮,它可以设吸烟区,如果赤坂亭狡辩说这是我们的吸烟区,我们的吸烟区与无烟区没有隔断,那样监管部门将无从处罚。还好赤坂亭承认从2012年开始全餐厅禁烟。”
唐琼认为,如果法律规定室内全面禁烟,就不会有这样的忐忑和争议。“法律允许设置室内吸烟点,但往往管理不善,变成放毒点。日常工作中,我们也接到过商务楼白领的投诉,一名孕妇反映单位对面的公司整天开着门,烟雾全部窜出来,她不堪二手烟的毒害,但又毫无办法。”如果立法始终不进步,赤坂亭这一幕会在办公楼宇等各类工作场所继续上演。
“推动公共场所室内全面禁烟,我们从未动摇。”唐琼明确表示。她还指出:“完善控烟法律需要正确估量公众对室内吸烟的接受度,也需要明白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是社会普遍认同的立法价值取向。我们需要法律更完善、更强硬,更有力的保护公众健康。希望修法能让上海妇女儿童拥有室内100%的无烟环境。”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中国控烟法律专家组成员杨寅:
上海现行控烟条例存两大立法不足
所谓禁烟,不是不让抽烟,而是指特定场所不能吸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八条规定,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及适当的室外场所,禁止吸烟。
《条例》最显著的不足表现有二,首先是《条例》没有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完全禁烟。餐饮业按照座次标准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或者餐位在75座以上的餐饮场所的室内区域可以划定吸烟区或者设置吸烟室。《条例》对没有达到一定座次的小餐饮没有禁烟要求,这显然与《公约》要求不一致。
依据国际控烟经验,如果做不到物理空间的隔绝,烟雾便可以传导,所以划定吸烟区的做法是无效的。《条例》对于吸烟区的设置、隔离方式,都没有具体规定。北京现在已经做到了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完全禁烟,如果赤坂亭事件发生在北京,它的违法性是显然的。
其次,《条例》没有做到在所有室内工作场所禁烟,政府大楼的单间办公室还是可以吸烟的。目前,北京和哈尔滨已经做到了所有室内工作场所完全禁烟。
杨寅认为,因为《条例》存在瑕疵,所以要修法。就城市管理经验、公共健康保障水平而言,北京是与上海完全可以等量齐观的城市,北京能做到的,上海没理由做不到。北京的禁烟立法完全符合《公约》的要求,而上海《条例》与《公约》存在某些抵触和不一致,这是立法机关必须修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