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欧洲小维也纳——舟山路
舟山路
舟山路不长,1907年,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北边一端是马路菜市,小摊横满路面,污水趟过脚边,女人出来买菜,必须小心翼翼的穿行,小心翼翼地让鞋跟,巧妙地落在菜梆子和鸡屎之间;而在另一端,与霍山路,长阳路交汇的这一段,被称作“小维也纳”。
“小维也纳”的说法,缘于这些镌刻着岁月痕迹的建筑,成片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群、一长排三层楼红砖犹太建筑等等。舟山路是当时最主要的犹太难民生活和休闲的场所,也是提篮桥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在鼎盛的时期,走在这条街道上,几乎令人错以为身在欧洲。不愿意接受救济的犹太人,开始在这座城市里,寻找自己的谋生之道,在舟山路一带做起了小生意,比如咖啡馆、冰淇淋冷饮店、做香肠、做蜡烛。因为便宜,又是洋货,很快受到了上海人的欢迎。
二战结束后,很多犹太人选择了离开,毕竟这里不是他们的故土。但是,他们中也有不少人选择了留下,他们不仅能说一口正宗上海话,有些还同中国人结婚生子——舟山路上的尖尖屋顶,不但有美丽外表,更昭示出盎然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