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安交警勤务指挥平台,记者遇到57岁平台民警李耿。这名参加交警工作多年的老交警,对眼前的技术变化究竟是如何看待的?
“现在的效率确实高!”李耿盯住大屏幕,上面正滚动着辖区各个路口的交通情况。负责“视频巡逻”的民警正以空中的视角查看道路上交通违法情况:“这个角度是交警巡逻时怎么也不可能看到的。”在他看来,交通违法往往只在一瞬间,交警站在路口全凭一双眼不易发觉,特别是像变道、加塞、压实线等违法行为。
“高效”不仅仅体现在发现和查处违法上。过去,民警在道路上巡逻,责任区跑上一圈至少20分钟,可违法停车常常是交警一走又停回来,“躲猫猫”式违法让不少市民深恶痛绝。如今李耿指着视频巡逻系统:“这上面有每个民警的巡逻点位,视频巡逻发现违法或道路拥堵,第一时间就能弄清违法行为和拥堵原因,可以立即呼叫就近的民警去处理,一线民警的工作更有针对性了。”
“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引入先进的技术管理交通是必然要求。”李耿说,现在私家车多了,可道路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这一对难以彻底解决的矛盾仅靠交警人工管理,那肯定管不过来。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运用技术设备参与管理的必然要求。“在城市治理中,一些现象已不再单纯由一个部门全部管理下来。”李耿以近年来街头常见的“卡车街头卖西瓜”为例分析:“违法停车,是交警管,可这一车西瓜怎么处理?对于城管来说,道路上违法经营,他们可以管这一车西瓜,但车停在这里怎么办?”针对这样的问题,部分街镇也把交警纳入到网格中,实现信息共享。李耿说,天目西路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即将迎来属地交警部门入驻,今后信息共享、协同执法,有助于提高治理效果。
然而技术进步,并不意味着交警可以轻松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实时交通信息和永不停歇的电台呼叫声足以证明他们的忙碌。李耿说:“技术无论怎么进步,交警的责任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