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延安路建无轨电车线路   去年一线楼面价涨8成   最冷天蔬菜批发价跌量减   沪昨日气温创35年来最低   “水管”昨成最热词   周三将告别冰点并迎来雨水   大悦城七楼外墙突发火灾   沪位列全国最拥堵城市第8   抗寒防冻必备攻略   沪将继续执行住房限购政策   地铁开启防冻“加强版”   申城遭遇罕见寒潮   沪市民境外游人均支出1.5万   沪多地气温破冰点   雾霾高发铁棍山药沪上受捧   
【浏览字号:
有“两免一补”孩子为何弃学 教育隐形成本上升
http://news.online.sh.cn 2016-09-13 07:50 [来源]:解放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使7亿多人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七成以上,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然而,随着经济增长的扶贫效应日益下降,剩余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更为分散,传统以地区基础的扶贫瞄准机制成效越来越受到限制,这使得我们进一步削减贫困的努力面临重大挑战。

  上海财经大学第八次“千村调查”表明,农村家庭的贫困与教育水平高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全面推行9年义务教育制度。2006年的义务教育改革,又针对农村地区推行“两免一补”政策,取消农村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并为贫困在校生提供生活补助,以此来促进小学和初中教育普及。按理说,免费义务教育能减少家庭的教育支出,消除学龄儿童辍学失学现象。然而,调查中发现,农村的教育水平仍不容乐观。有83%贫困家庭成年人所受教育年限不到9年,接近一半的贫困家庭成员最多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农村贫困家庭的教育水平,已成为制约我国各项扶贫措施产生积极效果的瓶颈。

  教育隐形成本上升

  近年来,我国高中毛入学率超过80%,但农村居民能够接受高中或更高水平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偏低。此次“千村调查”共走访农户2万余户,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31个地级市、719个县和1179个行政村。调查中,有13365个农村家庭提供了教育水平的信息。具体数据和分析如下:

  越是贫困的家庭,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越低。调查显示,农民的受教育情况与家庭的经济状况有密切联系。在农村贫困家庭中,约80%的农户,其家庭成员的最高学历为初中甚至更低。特别是在特困户中,约50%的家庭所有成员只是刚刚读完甚至没有读完小学。在所有贫困家庭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成员比例只有16.5%。而脱离贫困的家庭,高中以上的占比超过35%。

  学校合并现象突出,农村教育隐形成本上升。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免除学杂费的政策,有效减少了农村家庭的支出负担。但在贫困学生的食宿补贴方面,各地存在标准不一的情况,且受制于县一级政府的财力。此外,在校学习还需要承担其他直接成本,如练习本和纸张、计算机、电话费、交通费等。

  调查还发现,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许多农村的中小学学生人数减少,学校合并现象十分突出,单位成本高的学校被关闭,教师和学生被转移到规模更大的学校。学校集中化的政策,不仅影响到农村学校的数量和质量,还增加了学生就读的成本,交通费、住宿费和伙食费都较以前大幅提高。如果学校离家里距离较远,学生就必须住校,或者家长租房子陪读,这进一步增加了农村教育的成本。

  高中阶段的教育成本,制约了农户对基础教育的参与程度。当农村孩子的年龄大到足以作为劳动力来使用时,在校读书的机会成本就会上升。即便有免费提供教育的扶持措施,贫困家庭往往迫于当前生计,也会不鼓励甚至放弃对子女未来教育的投入。

  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认为日常消费是家庭最大开支的家庭比例从52%下降为37%,同时教育支出占比逐步上升。特别是到高中阶段,家庭教育开支明显上升。因此,农村高中教育的入学率大大低于初中,并且越是贫困家庭,入学率越低。同时,因为接受高中教育的结果无法保证,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家庭9年义务教育的参与率。

  书读得越多,报酬越高

  一、外出务工是农户脱贫的重要途径。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我国农村家庭的收入结构已发生很大改变,收入来源日益多样,非农收入占比逐步上升。调查发现,农户的收入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家庭中,农业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有较大差异。非农收入成为影响农户富裕程度的主要因素,完全脱贫家庭的人均收入最高,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不及其总收入的30%;而特困户的收入中,有61%来自农业生产。

  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收入减少的一个原因是,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耕不再是唯一的生产方式,养殖、经商和农村服务业的收入有更高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本次调查中,对于脱贫户来说,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占比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农户,这说明外出务工是农户脱贫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旦缺乏务工机会,此类农户返贫的可能性仍然非常大。

  二、非农收入高低取决于受教育水平,而非劳动力数量。

  农村贫困家庭的主要资产,就是其自身拥有的劳动力。调查发现,农村贫困家庭的平均常住人口近6.6人,而脱贫家庭的平均常住人口为4.1人。贫困家庭的规模要大于非贫困家庭,且贫困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所占比例略高。这说明,劳动力不足并不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农村家庭收入差别的关键,来自于劳动报酬的不同。而报酬更高的就业机会,往往与劳动力已有的教育程度有密切关系。调查表明,对农村贫困家庭来说,如果所有家庭成员都没有接受初中教育,则家庭非农收入占比低于30%;如果家庭成员中有大专以上学历,则家庭非农收入占比会超过50%。这是因为接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民,其视野和见识相对开阔,更容易从事农耕以外的经济活动,更容易获得外出务工的机会,更容易在劳务输出地找到长期的工作岗位,更容易在城镇化进程中获取更高收入,也就更容易使家庭摆脱贫困。

  提高农村教育扶贫效果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应改变传统以区域为主的瞄准机制,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中,重点关注贫困农户教育水平,资金投向应以家庭瞄准甚至家庭成员(残疾人、学龄人口等)为主要方向,提高扶贫的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建议:

  建议一:延长教育时间,适时过渡到12年免费义务教育。要使农村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或者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从而获得较高报酬,有必要加强对农村人口初中毕业后的教育。为此,可考虑率先在农村地区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学生,免除其高中阶段学杂费,并适时过渡到在农村地区推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的就业竞争力和劳动报酬,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巩固扶贫成效。

  建议二:强化实施普通高校农村贫困家庭招生专项计划。自2012年起,我国面向680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实施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2014年,这一计划扩大至5万名学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教育差别。但与全国招生规模相比,这一数额仍然显得微小。2015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700万人,农村贫困家庭招生专项计划占比为0.7%,远低于2%的理想水平。

  因此,一方面要力争“十三五”期间,让这一专项计划的受惠人数达到全国招生计划的2%;另一方面可将原来贫困地区的瞄准方法,改为精确瞄准至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家庭。通过专项计划的实施,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在此基础上引导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以此为前提,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为家乡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建议三:加强教育扶贫贷款力度,扩大普惠金融范围。通过分析农户的贷款需求,我们发现,不同收入家庭的贷款用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收入越低,对助学贷款的需求就越明显。我国现有的教育资金支持体系具有“两高一低”的特征,即义务教育阶段主要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大专以上教育阶段可走助学贷款之路。但在高中阶段,社会能够提供的财务支持十分有限。因此,建议将助学贷款向下扩展至高中阶段。至于教育扶贫贷款的偿还,可允许由获得贷款的学生毕业后再承担。(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研究员)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 分享到:

  • 上海热线微信公众号

  • 上海热线易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作者]:柳永明 曹啸 [选稿]:顾铭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