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为讽刺意味的是,宜家事件的上演发酵,正好是在重阳节前后。中国素有敬老爱老的传统,这也是千百年来社会道德中的主流价值。但是,逼仄的公共空间让宜家委屈(显得不尊老),老人无奈(不断被驱逐)。这似乎都不是双方的错。
对于宜家与中老年人的公共空间争夺,舆论普遍认为,对正在或已经步入老龄化的城市,城市规划者们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老龄化公共服务问题上“Hold”不住,那么难免就会出现诸如宜家的类似事件。
问题的问题是,宜家引出的反思早在四五年前,就被提出了。多年后,没有得到多大改观,反而更加剧烈升级!如果反思只停留在舆论的口头纸面,那么,被驱逐的中老年相亲一族还会以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游击四方,展开另一场反围剿大战。同时,矛盾照例还会不定期转嫁在民众阶层,以新的方式与场景去互撕和消化。
这次宜家事件带出的不仅是老龄化社会每每难解的公共服务问题,伴随各类大卖场、肯德基、必胜客沦陷为“公共卧室”、“公共空调房”和“免费幼儿园”,不同年龄和阶层的大众群体,还将对社会空间的逼仄继续表达恐慌与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