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健康产业结构有待改进
上海的健康资源配置、医疗技术水平全国领先。上海大型综合性医院住院人群中,28%以上为外来就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强。
不过,在专家看来,健康服务业真正的“蓝海”应处于健康前端。相比健康服务业较为发达的美国,上海健康服务产业结构仍有待改进。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指出,美国健康服务业产值结构主要包括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医院医疗服务、专业健康风险管理、医疗商品(含药品和医疗器械等)、长期护理服务、临床检验的第三方外包服务等,这其中,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占半壁江山,医院医疗服务占比不足20%。相形之下,上海医疗卫生服务占比却高达55%。
“互联网+”技术深入社区,提供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这样的尝试已在申城进行探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教授白春学,在多年临床诊治中得出经验,呼吸病防治的端口在社区。他领衔的团队,于2008年创新“物联网医疗”概念,社区居民只要“一个传感器、一个无线肺功能仪、一个手机”,三件套就能实时监测病人数据。患者在家联上数据,专科医生能远程监测、诊疗。物联网技术平台,在申城重症监护领域、社区慢病领域渐渐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