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54岁,一根白头发都没有,20年体重保持不变,近10年的体检指标一切正常,我女儿今年21岁,长这么大从来没有生过病打过针。”这么一段听起来有点像“炫耀”的话从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郭清教授嘴里说出来时,却让在场的人为之振奋,因为了解他说这段话的初衷,并非为了炫耀,几十年对于自我健康和家人健康的严格管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没做到,怎么去说别人”,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他的健康理念,他秉持着“先律己再律人”的信条,几十年如一日。
图片说明: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郭清教授谈健康素养和健康管理。
现状:国民健康素养低
建议:将健康融入教育的每一个阶段
全球健康促进大会都在说“健康促进”的话题,而健康促进的前提是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什么是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很可惜,郭清说,国民的健康素养低是个不争的事实。
“之前有个调查,是针对国家卫计委修订的公民健康素养66条掌握程度的,调查显示,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不到10%。”郭清现场做了个“小测试”,66条其中一条,明确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却没有几个人能给出答案,“其实很简单,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
健康素养和教育息息相关。因为有着高校工作的背景,郭清对这一点的认识非常深刻,他说要将健康融入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应该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一个阶段制定相应的计划,有大纲,有教材,有合格的师资,一个学期安排多少课程,一步一步往上推进。”
郭清说,之前有些学校有过类似的计划,但都做得不够。“教育部强调素质教育,这其中包不包括健康素养?良好的健康素养会让人一生受益,特别是女性,对孩子、对老人、对家庭都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现状:慢性病越来越多
建议:从饮食源头着手加强健康管理
说健康管理的话题,是从体重控制开始的,肥胖是慢病之源,健康管理就要先管好体重。“改革开放30年,慢性病越来越多,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不是生活水平提高就一定会导致慢性疾病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30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但自身对健康的认识、健康的素养却没有相应提升。”
都说病从口入,凡事都要找源头,而食品安全、饮食结构在郭清看来就是慢性病高发的“源头”。他说,一方面要保证食品安全,一方面要调整国民的饮食结构,从源头上保证安全、健康,“疾病可以大幅度下降,特别是慢性病。”
然后才是生活方式。“吃多、久坐、紧张、熬夜……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许多疾病,这样生活方式积累了大量的潜在的危险人群,特别是心血管疾病,随时都可能引爆。”
知道了怎样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要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的健康我做主”,要重视自己的健康,要提升自身健康的价值。用郭清的话说,如果你自己都不在意自己的健康,那就没人能帮得了你了。“当然,各个部门都应该共同关注这个话题,比如单位领导要重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健康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东方网记者看到,郭清朋友圈的个性签名上写着“健康是1,其他是0”,简单很道理,但有多少人真的重视并践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