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冬至日下周即到,很多市民都按照传统习俗,准备去祭扫先人,政府也落实了市民祭扫墓园的交通出行安排。可是在冬至这个农历最重要的节气中,究竟包含什么样的意义?为什么要祭祖拜先、吃馄饨汤团?民间“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古诗句“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的出处在哪里?传统冬至节气中的文化记忆又有多少?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恐怕很少有人能解释清楚。
冬至是我国传统的24节气中,最早确定的农历节庆。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历史上的冬至,曾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热闹节日。古代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它既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节令,也是冬季来临和规划来年的标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气的冬至,现在应该怎么过?我认为既要祭扫先人、缅怀先辈,也要珍惜当下、团聚亲人,启动冬令健康进补计划,准备个人和家庭的冬季安排,还要赋予冬至节气更现代的文化传承意义,组织专门的文娱活动,和市民传统文化习俗、传承至今的生活习惯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把冬至过得更有新意。
在中国农耕文明史上,中国农历24个节气,蕴含丰富多采的历史传说、民俗内涵、节令食文化和许多科学道理。弘扬传统农历节气中包含的智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也是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任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不仅是冬至,连24个农历节气都已经日渐式微。从名称到作用、从传承到如何度过,都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和日常生活。很多青少年不知道农历节气,不会背诵各个节气的名称,不清楚蕴含其中的道理和由来,也鲜有人去探究钻研和有效传承。
其实,农历节气在两千多年的农耕文化传承中,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活动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民俗文化特色。我国古代节日源于季节气候,在农耕文化中的节日,是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24个节气的排定以严格的天文学计算为基础,这些节气时令构成民俗节日丰富的内涵,指导着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它们一直都指引着农业生产的节奏,使之符合大自然季节气象的节律。
借助我国24节气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契机,在冬至到来之际,结合文化演艺、新闻传播、非遗保护、市民文化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传播和竞赛,挖掘其中的深厚内涵,一定可以更加广泛地普及农历节气的知识,继承发扬农历节气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农历节气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财富。(原标题:古人说“冬至大过年”,除了扫墓吃汤圆,冬至还能怎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