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复旦大学“思政女神”陈果的课就像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
原标题:复旦大学“思政女神”陈果:将学生从网络世界拉回课堂活色生香的授课让学生思考、收获
据《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陈果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这已经成为《知乎》上的一道问答题。
陈果,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一名“80后”思政老师,被学生们冠以“思政女神”、“模特姐姐”、“复旦北区三宝之一”等名号。身高超过1米7,衣着时尚,偶尔还客串一把杂志平面模特的她,讲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硬是把学生们最初以为是可以被用来补睡个回笼觉的一堂课讲得活色生香,以至于课程太“潮”而让学生们放下了手机,抬起了头,不知不觉融入其中。
课程像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
这是怎样的一堂课呢?“简而言之,就是精神财富的分享。里面对孤独的认识、朋友的定义、自我的关爱、对他人的关爱。观点极具教养,让你看到一个人之为人的美之所在。”这是一位学生的分享。
“上大学前,我觉得上这种课是一种煎熬,经常听得昏昏欲睡,但陈老师上得文采飞扬同时又言之有物,就像一碗‘心灵鸡汤’,让人内心温暖而丰富。”这是另一位学生的课后感。
能把学生们从网络、手机、朋友圈里的精彩世界里拉出来,这在陈果来看,某种程度上看,的确堪称一种“胜利”。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从学生的眼神、表情里她能感受到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回应,也因此,她每周会收到几封甚至是十几封来自学生的邮件,探讨关于人生、生命等话题。在校园里,陈果偶尔还会被天真烂漫的学生们“拦截”,面对面答疑解惑。
如今,陈果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两种授课方式:传统的实体课,以及慕课课程。后者由以复旦大学为主导的多所高校共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国希担任总策划,10多位名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起用年轻优秀教师讲课,让思政课程形成“翻转课堂”,被学子誉为第一堂“人生基础课”。陈果基本每两周会抛出了个颇有争议性的话题,供学生们共同讨论。
解惑关心真正困扰学生的问题
“有人说,恶人不只是坏人做坏事,更加是好人不作为。那么,对空有善心却无善行的人来说,究竟是什么阻止了善行?”在最近的一次课堂上,陈果给出这样的问题。
现场,同学们从外因和内因等不同层面予以剖析。随着问题越辩越明,学生们谈及,从不行善,就不能算真正有善意,没有行动支持的所谓善心何尝不是一种自欺。最终他们得出结论:每个人应更诚实地对待自己。
类似的议题还有“理想和欲望有什么区别”、“爱与自由是否可以兼得”等。在陈果看来,她关心的是那些真正在困扰着大学生的问题,尝试通过深入的探讨与梳理,让大家“于极迷处识迷,于极惑处解惑”。
“与其他们每一个人痛苦迷茫着,为什么不将他们的困扰置于阳光下,让他们这些同龄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齐力解决。即使最终没有得到解决,这样的分担与分享至少能减轻他们面对困境的孤独感,进而迷茫感也有所缓解。”陈果说道。
定位做比学生年长的“过来者”
陈果对于自己的定位,从来不是一个什么都懂的“问题解答者”,也不是一个“真理颁布者”,而是一个比学生们年长一些的“过来者”,一个曾经的迷茫者,由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减少很多。她的使命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协助学生学会在迷惑中自省自悟自助自救。陈果常常提醒自己,不忘与学生“平视”,常常换位到学生们的年龄阶段,学会用他们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用他们的心感受当下的生活。有同学评价说,“本以为只是一个老师,最后却发现了一个‘人’”。
对于如何上好思政课,除了思政课老师的自身定位外,就教学内容而言,陈果说,除了大纲章节所规定的,应更多立足当下生活,寻找典型的案例,结合理论,既有思想深度,又能富有内在感召力。在教学方法上,要尽可能激发学生多讨论,推进“生生”之间的互动。
“同龄人最了解彼此,分享抑或分担观点和人生体验,可以有很多话说。若大家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建立起深情厚谊、找到朋友知己将是再好不过的事了。”陈果认为,学生不仅仅是一个listener(倾听者),也应该是一个speaker(说话者),而在着这两者之间,他们才真正成为了一个thinker(思考者)。
另外,在教学语言上,陈果认为,思政课老师不能只用理智语言来教授,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逻辑,也应该是一种艺术;“因为和所以”这样的理智语言并不足以处理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的问题,所以,在文科教学中,除了理智语言,我们教育者还需要懂得合理使用信仰语言、情感语言和形体语言。
心愿让学生不虚此课有所收获
早几年,陈果的一些课堂语录,会被学生们整理出来,放在网上。而今,学生们表达喜欢的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悄然发生改变。有的学生会拍下照片,有的录下声音,有的则直接在朋友圈里上一段小视频。“一不小心得到大家的认可,还是挺开心的。”不过,陈果坦言,她的心愿不是要使自己有多红,一直以来,想要的都只是自由自在、继续平凡地在她热爱的三尺讲堂上讲课,让学生们不虚此行,有所触动和收获。
如今,陈果还在业余时间里开设了一个个人微信公众号,名叫“酋长漫谈”(据说,学生时代的她绰号就叫“酋长”),主要就人生、生活、自省、情感等话题,分享一些哲思与领悟。“我有一个教育生态系统的想法,包括了课堂、讲座、著作、公众号等,所以,公众号是这一系统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课堂教育的扩展、延伸与补充。”陈果说道。
因为没有刻意宣传,做了大半年,如今粉丝量近2000,但基本不掉粉。更新频率不高,一周或两周更新一次。陈果说,她并不把更新公众号作为一种常规任务,而是相对随性的东西,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想法就多更新,想法未成熟就等一等,再酝酿一段时间。如今,学生时不时会去逛逛,留个言什么的,其中也不乏一些社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