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光复里的“原生态”棚户区。
2007年春天,走进普陀区光复西路与东新路交叉路口的光复里、合德里,那是一个棚户区,南面紧挨着苏州河上的宝成桥。
从这一刻起,我端起相机记录着光复里、合德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光复里、合德里社区原先居住着约二千来户人家,兴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苏北人居多,分光复里、东合德里和西合德里。除了留给人们通行的主道和小巷外,房屋之间大都紧挨着,门户一个连一个。早年主道可以通行卡车,而近年来由于各家不断搭建,主道也几乎无法让小车通行了。这里的各家几乎都没有单独的卫生间,整个光复里、合德里只有二座较大的公共厕所和几个小便池供居民使用,卫生条件非常有限。
2009年,三层楼房里,老人一人住楼下,女儿住楼上。
在这个小“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的关系,相互帮衬的友爱。他们围坐在一起聊天你很难分辨这到底是几家人。经常会见到在门口吃个饭会有几个路过者过来打招呼。谁家孩子结婚了,你只要对着聊天的人群,你就会听到弄堂里的新闻。他们谈论最多的大概就是什么时候能动迁,流露出对新居的期盼和对邻里间和睦相处的留恋之情。
2015年,施工人员拆除棚户区建筑。
令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位101岁老太太,我第一次拍她时,她正在用黄沙水泥浆抹屋门前的地平,看着这么大年纪的她还在劳作,她得意的带我参观了她砌的小花坛。她一个人在这生活惯了,自己用一个小梯子爬上爬下,买菜做饭。
2016年,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成为花园式的小区。
2016年,居民告别棚户区搬新家。
时光飞逝,普陀区规划将在这几年要完成棚户区全面改造。光复里、合德里居民分批动迁。几天前,新的动迁布告已经公示,大概不久后,这里的老屋老宅都将消失,那里的人们也将各奔东西,住进新的高楼大厦。伴随着时代的脚步,这里的一切终将成为历史,而定格在我的镜头中的将成为永恒的记载。成为这个城市发展的一部分。
留下的是影像,是朋友,是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