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长江口成全球最大大闸蟹产卵场 产卵量50多吨/年
增殖放流长达13年
为了尽快恢复野生大闸蟹及其蟹苗资源,从2003年开始,庄平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长江口大量增殖放流大闸蟹,13年中,研究人员每年增殖放流的大闸蟹都在10万只以上,13年总共增殖放流数量达到200万只。在增殖放流的同时,研究人员还为放流的亲本大闸蟹带环、贴标,通过了解捕捞洄游过来大闸蟹的数量等情况,来监测蟹苗的数量、活动范围和位置等。2013年开始,研究团队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声纳标记跟踪大闸蟹,使得监测的结果更科学、更准确。
“并非每个增殖放流的大闸蟹都要带环或携带声纳标记,我们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科学的统计方法等,给放流的大闸蟹带上声纳标记的。”庄平告诉记者,增殖放流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减少的资源得到恢复,另一方面是为了监测大闸蟹产卵等情况,根据发现的问题,然后采取补救措施。
为了确保野生大闸蟹及其蟹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庄平及其研究团队还大量增殖放流底栖生物,主要是贝壳类生物,有了这些资源就可以使得大闸蟹在更适宜的环境中生长以及繁育后代。而在修复环境的同时,研究人员也多次向相关部门提出改进周边建设工程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效减少了周边建设工程对大闸蟹产卵过程产生的影响。
有望禁捕野生大闸蟹
庄平表示,初步研究完成后,接下来他们将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从而确保已有研究成果和资源不再遭受破坏。据了解,研究团队已经向相关部门建议,禁止在长江捕获野生大闸蟹,该禁捕方案有望获得批准。
在禁捕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还提出了严格控制周边建设项目等意见和建议。产卵场的生物修复措施也将继续,包括对长江口江底底质修复、增殖放流贝壳、建新型的人工鱼礁等。
据透露,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正在考虑提出进一步的修复方案,即大闸蟹产卵时的微生物环境修复,主要是在长江口建会流动的湿地——漂浮湿地。庄平解释,漂浮湿地有基质依托,上面有植物,湿地会流动,30年前长江口存在大量的漂浮湿地,大闸蟹正是利用这样的环境繁衍子孙后代的。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选稿: 甘薇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