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动物经常作为装饰图样出现在青铜器上。快找找看,有哪些?”孩子们的小脸围在展柜周边,聚精会神地观察着“父乙觥”,搜寻着商代流传下来的古老图纹“密码”。不一会,小朋友有了各自的答案,争先恐后地举手:“我看到老鹰的爪子”“有兔子的耳朵”“这里有个牛的脸”“它头上的角很像龙的角”……8岁的张栗行一口气说出了五六种动物,让身旁的爸爸有点吃惊,“没想到孩子观察得这么仔细。”有家长告诉记者,在国外旅行时会看见很多小孩在博物馆、美术馆里上课,这种亲子课有意思又长知识,当然“必须追”。一位“海归”妈妈说:“培养孩子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兴趣,还有什么比在上海博物馆里上一节青铜器课更好的呢?”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缪斯,具有与生俱来的艺术发现力。”负责授课的吕维敏老师说。西汉的“八牛贮贝器”是云南地区滇族特有的青铜器形,顶盖上有体态不一的八头牛,一个小姑娘却发现腰鼓形的器身上还细密地针刻了不少其他动物,“老师,这孔雀挺萌的”。吕老师笑着说:“我在博物馆工作了8年,参观和讲解过这件文物无数次,却从孩子的视角发现了不一样的美。”
据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曾路介绍,“亲子儿童教育平台”是上海博物馆在亲子教育方面的一个尝试,除了各种富有文化趣味性的亲子课,还将陆续推出亲子绘本、亲子玩具、亲子游学、亲子展览等,吸引更多青少年儿童了解历史、传播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