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陆家浜

  浜就是小河,与上海市其他带“浜”字的路名一样,陆家浜路也是填浜而成的。

  陆家浜原是江苏昆山一个小集镇的名字,以吹鼓手而闻名。上海日渐繁华以后,有不少陆家浜的吹鼓手认为这是一个赚钱途径,便来到上海租房定居下来,专门从事吹奏工作,从此这条街便被叫做“陆家浜路”。

  15、朱家角

  朱家角明朝时期旧称角里,明清两代年间自有三泾不如一角之说。清代、民国期间更名为珠葑,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朱家角。

  朱家角位于青浦区西部淀山湖畔,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就已形成村落,宋、元时形成集市,名“朱家村”,后因水运便利,商业日盛,遂形成集镇,它历史悠久,留有文化遗存多处。

  以“墩”命名

  “墩”是指烽火土墩,也就是古代的瞭望哨。明代为了防止倭寇入侵,即遇到敌情,便点灯笼或生火冒烟为号,互为守望、联络、警戒。

  上海县沿老护塘东侧自一团至九团地界每隔三里修筑一个烽火墩,共12座,即头墩、二墩、三墩至十二墩。

  古时烽火墩遗址

  16、头墩

  也叫“一墩”,墩址在大团镇镇南村8组。这里姓陶的人家多,加上地势低,所以叫“陶家荡”;又因为那里设了“头墩”,陶家荡也叫“头墩荡”。

  17、二墩

  位于大团镇北市梢,墩址在二墩翻水站附近(二墩村7组)。

  18、三墩

  位于大团镇三墩集镇北市梢。此处早在清道光年间已设乡。后称作“大团镇三墩社区”,人们一般称之为“三墩头”“三墩老街”。

  三墩老街旧照

  19、四墩

  今惠南镇东南4公里四墩村附近,曾为御寇要冲,在烽火墩东北角处建营房,故又称“四墩营房”。至清康熙二年营房闲置,民国时期烽火台被拆除,填河造地数亩,营房倒塌,“四墩营房”自此消失。

  建于民国后期的四墩更楼

上一页 1 ... 9 10 11 12 13 ... 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