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推荐信息

没有文物没有珍藏,这座5岁博物馆参观人数过百万,中山公园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1993年末,上海市委组织部在酝酿1994年工作时,提出要以进一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重点。为了能够在全市产生大一点、久一点的积极影响,他们采用了一个鲜明、响亮的名称——凝聚力工程。2013年,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馆,用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和100余件艺术品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回忆,讲述了新时期上海如何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的故事。

    姓名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年龄:5

    •所在地:中山公园

    •门票:免费

    对话者:时任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 陈建兴

    对话者:现任华阳街道党工委书记 陈颖

    对话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何海兵

    对话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秦畅

    秦畅:【可能很多上海人不知道,在长宁区的中山公园里坐落着一座特殊的博物馆,它的名字叫: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馆近5年已经迎来了超过100万名参观者。】

    对话者:【和历史博物馆相比,我只是讲述了最近20几年的故事;与自然博物馆相比,这里没有什么花鸟鱼虫,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这里谈不上是革命圣地,每天却有不少的党员群众来这里接受教育;这里没有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但每件事都是那么的实实在在,扣人心扉。我是上海在困境中奋起的记录者,我是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秦畅:【说到“凝聚力工程”这五个字,不得不从长宁区的华阳街道开始说起。1991年8月7日,令许多老上海人记忆深刻,因为那天下了场特大暴雨。而对居住在苏州河旁边的华阳居民来说,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时,这里都是旧式里弄、棚户区,十家人有九家进水,居民们把家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拿来接水了。在电闪雷鸣、大雨如注的夜晚,许多人都回到了家里躲避风雨。有一群人却走出家门,趟着污流浊水、踉踉跄跄的走向了别人的家里。他们就是街道的干部,要赶到受灾比较严重的居民区,与群众共同抗击水患。】

    陈建兴:【因为很多老百姓的房子都是棚屋简窝、往往有的时候一场暴雨下来,个别人家的房子塌了都有,在这次抗击水灾及随后的走访中,许多人、许多事深深地刺痛了大家。】

    对话者:【有户居民家中五口人,三个是痴呆,无经济收入,穷得没一张床,连吃饭的碗也都是破损有“缺口”的,困难的程度出人意料。有个老人长期瘫痪,得不到照料,背上长满了褥疮,整个背脊都粘在了门板上。还有个病重的老太说,自己一辈子没有照过相,希望能够在走之前拍个照片。三天后,当街道干部拿着相机再到她家时,老人已经撒手去了,为老人照张相成为了大家心中永远的遗憾……】

    华阳棚户区的实景模型

    陈建兴:【华阳街道的贫穷或者说贫困人群比较多,我们梳理了特困老人、残疾人、精神病人、“两劳”释放人员、吸毒人员、下岗待岗人员、孤老、孤儿、支内支疆回沪人员和动迁住房条件较差人员的名单,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

    何海兵:【86年民政部提出社区服务的概念,背景是知青回城就业困难,需要发展街道经济。91年提出社区建设,背景是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单位不再办社会事业,出现了“社会人”。他们碰到一些问题如何来解决?原来可以找单位,现在找谁呢?当时整个生活保障体系也不健全。】

    秦畅:【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单位人完全转向社会人了之后,基层所面临的压力就越来越大了。尤其是我们看到那些贫困重病人口,他们变成了街道的一个个伤口,急需止血去救助,在这个过程当中陈书记带着感情到了每家每户,跟每个老百姓都贴近。哪怕我不能先帮你解决问题,我坐也要坐在你家的那个脏脏的小板凳上。】

    昔日铁路在棚户区中穿梭而过

    何海兵:【市场的机制注重效率,它不相信眼泪,不同情弱者的。这个时候就要党组织站出来了,认识到这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一定是带着情感去的。】

    对话者:【那个时候老陈和华阳街道正式开展了“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活动。每次走访,他们都进行汇总归类,制定关心措施,抓好落实,以达到理顺人心、凝聚民心的目标。经过不断的探索,华阳街道建立和完善了以助困、助老、助残、助学、助医为主的十大帮困机制。】

    华阳路街道干部走访各类群体一览表

    陈建兴:【我们不是单单走访完以后就拉倒了,回来要开全体会议,每个人要汇报自己走访的家庭有什么困难?原因是什么?解决的举措是什么?什么时候解决?对每一组困难弱势群体走访以后都是一整套的解决办法。】

    对话者:【基于大数据的解决方案。】

    陈建兴:【当时华阳街道还自己出资完成了一个旧区改造项目,整个街区一共动迁了大概7000多户,全是由街道干部来做的。但是街道的工作还得有人干,这就相当于一个人干了两份活。因为我们觉得凝聚力工程的核心理念是: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

    秦畅:【陈书记当年从坚持地装一个路灯,改一个坡道,到给老人家里送几个热馒头,这些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是四个字:“深入人心”。这些做法当中,有哪些规律和经验是值得总结的?】

    何海兵:【了解人、关心人和凝聚人,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993年末,上海市委组织部在提出“凝聚力工程”的设想,当时华阳街道已经在实践探索了,于是就变成了我们整个基层党建工作很重要的品牌,随后在全上海开枝散叶。】

    吴邦国听取华阳路街道“凝聚力工程”汇报后

    欣然题词“春满华阳”

    陈颖:【我觉得走到今天,华阳社区其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形态从最早单一的社区居民区,变成了六区合一的混合型社区;服务对象除了老年人、青少年、特殊群体、困难群体还有白领、新社会阶层人士以及外籍人士。此外,工作方法和工作队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的不断变迁对我们新的凝聚力工程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秦畅:【原来社区里的矛盾或者需求是比较同质的,都是困难。但是现在经常会遇到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下,怎么凝聚人心?】

    陈颖:【这就考验了我们的智慧和工作基础。当然,有一个法宝是不能丢的——必须要了解人。新时代,面对不同群体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诉求多元化产生的不同差异,我们社区工作者和街道干部要运用工作智慧和法制、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

    从虹储小区复制来的“感恩石”

    秦畅:【你刚才讲了现在有新群体、新阶层,还有很多居住、生活在这的白领、外籍人士,这些力量又该如何凝聚呢?】

    陈颖:【华阳社区当中有3080幢楼宇,有将近几万名的白领,他们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群体对象,如果再沿用原来的工作方法,可能不管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借助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所以我们打造了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基金会、包括社会组织联合会党总支,通过他们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来帮助和引导我们的白领。在华阳有很多青年创客中心,还有华阳文化中心、刘海粟美术馆、愚园路等网红地标吸引着大量年轻白领,我们以党建引领红色文化。】

    对话者:【感觉我馆藏又要丰富了。】

    何海兵:【我觉得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全域、全人群、全社会。原来老陈书记走访困难户,进了门直接去换灯泡的。现在小陈书记不可能一下子冲进来换灯泡。怎么做呢?搭平台,整合资源,组织开展活动让大家来参与。用全域、全人群和全社会的方式来推动新一轮社会的融合。】

    秦畅:【今天做党建面对的可不是某些扶贫帮困的群体,要凝聚的是每一分子。在这样的一个目标下,华阳二十多年来积累的经验,给全上海甚至我们全国的基层党建有些什么样积极的价值?】

    何海兵:【今天的社会是社区共同体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垂直体系,而是横向面对不同群体。我建议:1.我们自身的科学化水平提升,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基层党建要生活化,要和我们新群体的生活方式紧密地结合。3.基层党建通过结合基层治理实体化,我们搭平台,让各种需要诉求到平台上来表达,每一件事都往实里做。】

    陈建兴:【我觉得无论社会怎么变,我们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密切党群关系,围着群众转,这样的一种理念不能变。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凝聚力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陈颖:【凝聚力工程是从“四百”精神起步的,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在新的时代我们要问百家虚、解百家忧,聚百家力,圆百家梦,还是要把我们的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秦畅:【知民心、暖民心才能得民心。当我们坐在这里,坐在凝聚力博物馆里,回顾凝聚力工程25年走来的点点滴滴,我们发现托起凝聚力工程的是实实在在的每一位基层党员所付出的一份真情,所温暖的每一颗真心,解决的每一个实情,我们也希望凝聚力工程的核心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上月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加强社区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新闻广播 作者: 责任编辑:张莹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