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申报馆迎来“解放”
汉口路309号。1949年5月28日清晨四点多钟,版面已全部拼好,只等机器开印了。盛步云跑出申报馆,只见门口已拥满了许多报童和读者,他们都在等待着上海人民自己的报纸诞生。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申报馆有了新的名字、新的使命。这幢优秀近代建筑迎来了历史新一页。
1949年5月,解放军进入这座城市。
1916年前申报馆老楼
入夜,在上海,山东路(旧名望平街)与汉口路西南转角的《申报》社内,灯火辉煌。象往常一样,大家都忙着编稿、校稿、排版。报社的一位战地记者为报纸在付排之前再抢一条快讯,驾车向郊区方向急驶——那儿不久前还是前线阵地。行车途中他遇到了开进城来的解放军队伍。当得知他是记者时,解放军让他立即回去告知报社及上海新闻界:上海解放了。
20年代望平街(左为大昌元印刷所,右为申报馆)
消息传来,《申报》馆里的记者编辑们都高兴极了,立即提出将报纸改版,好让人们明天早晨醒来,就能看到上海解放的喜讯。但是,报社一些不了解共产党、解放军的人匆匆收拾行李登上了去台湾的班机。留下来的人都在兴奋地等待着共产党派人来接管报社。这其中,有摄影记者俞创硕。这一年,他即将满38岁。
5月27日,上海正式宣布解放。经营了77年的《申报》为中国国民党党产宣布停刊,申报馆转为解放日报社使用。5月28日,在上海解放第二天,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解放日报》 的创刊号就出现在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在日后的文章中,俞创硕记录了这个时刻,他说,从那时起,我的祖国和人民获得了新生,“也是我新的生命开始了。”
申报馆外观
历史新一页
《解放日报》原为中共中央机关报,1949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已横渡长江,中共中央决定:将在上海出版的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中共上海市委的机关报命名为 《解放日报》,并沿用毛泽东题写的延安《解放日报》的报头。
办报的新闻大队随解放大军南下,在江苏丹阳荆村桥(荆镇桥)集中,同时宣布《解放日报》编辑部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名单,报社成立编辑部、采访部和社会服务部。在丹阳,新闻大队的同志们做好了准备。对于申报馆他们做了详细调查研究和分析,对于《解放日报》他们制订了办报方针,还写好了发刊词。与此同时,上海地下党的同志们则一直在调查、保护上海各个新闻单位内的不动产和动产,为接管工作做好准备。
风狂雨急的5月26日深夜,新闻大队宿营在徐家汇交通大学的图书馆。5月27日上午,俞创硕看到,当海关的钟声刚敲过十下,接管报社的同志们来到申报馆和上海地下党文委的同志会合。
俞创硕,这次他作为《解放日报》社的第一任社长,成了领导。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
申报馆资料室
5月27日的会合后,《解放日报》编辑部建立起来了。接管队伍里,有数十位上海籍的同志,当年毅然离家参加革命,有的已经离家十多年,此时回到上海,却没有一人告假回家探亲。大家通宵忙碌,准备创刊号。
创刊号之夜
南下新闻大队中的一员、原解放日报编委丁柯记得,那段日子,编辑部充满蓬勃的革命朝气,“同志们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地工作;睡在大楼宿舍或办公室地板上,吃在五楼食堂,上午十点钟左右坐上办公室;次日清晨五六点钟大样付印,七八点钟出报,山东路两边街沿上坐满焦急等待卖报的报童……三楼总编辑室设四个‘秘书’,两人一组,24小时日夜轮班,帮助选稿、改稿、组稿,审读签发大样后第一张印报。”
报社总编室工作(五十年代)右二:恽逸群同志。
第一篇接排的稿件,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
排字房工人盛步云记得,当天“我们从军事代表手中接过一张贴有《解放日报》报头的样稿,一看到毛主席在一九四一年五月延安《解放日报》创刊时亲笔写的这四个字,我们激动万分。”盛步云后来回忆道“我一看原稿,编辑同志已用红笔批明,标题用五行老宋字,作为头版头条新闻……头条和发刊词 《庆祝大上海的解放》排好以后,编辑同志又拿来了一卷稿件。不知是哪一位工人首先抢到手里,并且大声地读起来:‘我军攻克吴淞要塞,市区残敌四万投降,上海已于二十七日上午九时完全解放……’这时候,排字房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为了让全市人民早一点看到好消息,大家抢着把这条新闻排出来。”
5月28日清晨四点多钟,创刊号对开八版,版面已全部拼好,只等机器开印了。等盛步云跑出《申报馆》,只见门口已涌满了许多报童和读者,他们都在等待着上海人民自己的报纸诞生。大约上午八点半,《解放日报》出报了。10万余份报纸抢售一空。十点左右,在申报馆内,丁柯在通宵熬夜后离开总编室,和同志们一起爬上四楼刚上睡铺。他记得,此时忽然总机响起,是市长秘书打来电话,传达陈毅市长的表扬:“同志们辛苦了!我们很高兴在市政府看到《解放日报》了!”
编前会(五十年代)人员:张映吾(中)、魏克明(右一)、陈虞孙(后排左一)
从《申报》到《解放日报》工作的俞创硕迎来了新时代,投身于新工作。此后他和《解放日报》其他同志一起,早出晚归,下到工厂、农村、部队,反映翻身后的人民的新面貌,揭露不法分子破坏国民经济的罪行。“每逢星期日,人们都可以在《解放日报》上看到我们拍摄的画刊。这些照片,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舞作用。”他每天进出的申报馆有了新名字,新的使命。
社会服务组工作人员每日接见读者,当面解答问题
这幢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也从这一天开始,迎来历史新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