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新闻综合频道

互联网+人工智能+垃圾分类 未来将大有可为

上海热线讯 9月20日,“2019垃圾分类&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论坛旨在探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政府管理需求、行业发展导向与技术创新趋势。

“互联网+人工智能+垃圾分类未来将大有可为。”原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先生指出,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垃圾智能分类将给人类带来科技的体验和生活的改变。从国内外管理实践来看,智能垃圾分类设施将为政府提供重要的创新管理载体,例如垃圾收费制度、生产者责任追究制度、积分兑换制度等,在国内,垃圾分类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已然成为一种重要趋势。另外,在国家垃圾分类的政策导向下,全国各大城市正加速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建设,垃圾分类行业潜在的市场机会和市场空间巨大,智能垃圾分类行业的商业盈利模式也逐渐成熟并呈现出多样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冯琦女士指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是解决我国当前城市垃圾围城困境,缓解垃圾末端处理处置压力,改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状况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原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张泓铭先生指出,垃圾是有生命周期的,即产生阶段、位移阶段、消化阶段。在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理念下垃圾资源化成为共识,垃圾的生命周期将大大缩短。垃圾资源化的关键是分类。垃圾分类,要贯彻垃圾生命周期全过程,而前期分类、源头分类又是提高分类效率的关键。这就是上海等地提倡垃圾四分类的原由。同时在许多场景下,由个体的人来做四分类,较难周全。为了实现准确、快速地四分类甚至更细致的分类,智能化就有了用武之地。

活动现场,主办方还发布了由上海檀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云迹创意设计(上海)有限公司承担外观设计的新一代智能垃圾分类系列装置,包括智能分类垃圾箱、房、站(前期主要是垃圾箱)链式产品。据悉,该系列产品利用AI技术实现全自动垃圾识别、分类、动态垃圾容量测量,将传统低效的人工分类转换为智能化;同时完成了垃圾样本大数据的采集,为智能户外、户内-社区生活垃圾-垃圾房(站)的整体智能化打下基础。全封闭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避免气味及传染性疾病通过垃圾传播的隐患,同时,垃圾箱内部装有红外线感应系统,通过管理APP联动保洁工人,随时监测每一个垃圾箱内的垃圾容量,有针对性的进行及时清理,可以大大提高垃圾分类与运输工作的效率。

科技赋能,关爱地球。便捷、科学的垃圾分类将成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点主题之一。此次高峰论坛,探讨人工智能、3D打印、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垃圾分类的可能,走出了人工智能应用于垃圾分类场景的关键一步。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 责任编辑:先加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