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解放70周年> 焦点图

重温开国大典——喜迎中华民族复兴曙光

    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60华诞,伟大祖国一个甲子的大庆之年。全

    国各地都在举行热烈隆重的庆祝活动。10月1日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了规

    模宏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充分展示了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

    复兴的曙光已经在望。在这欢天喜地、乐满人间的日子里,我满怀激情重温

    了1949年开国大典的盛况,并衷心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万事祥和,祝愿

    全国各族人民生活美满、家家小康。

    1949年9、10月间,我从安徽合肥到解放不久的北平,参加中共中央宣传

    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当代表们接到我们被邀请参.

    加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观礼的喜讯时,都感到无比激动。

    10月1日上午,代表们根据大会通知的要求,早早做好了准备工作。中

    午12点过后就整队从东总布胡同出发,步行前往天安门。下午1点多到达天

    安门广场后,我们按照指定位置登上天安门西侧临时搭建的观礼台。放眼望

    去,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天安门城楼上红灯高挂,红

    旗飘扬;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安放在天安门城楼的正中间。下午2点过后,广场

    上人流涌动,万众目光都眺望着天安门城楼,都想早一点看到毛主席和新任

    的国家领导人。时近下午3点,毛主席、朱总司令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紧随

    其后的是党政领导和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此时广场上的人群沸腾起来,喧

    天的锣鼓声、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此情此景虽已过去

    了60年,但仍深藏在我的心底。

    下午3时整,庆典开始。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

    旗在《义勇军进行曲》的伴奏声中高高升起在天安门前时,远处的礼炮声,近

    处的锣鼓声夹着人们的欢呼声震天动地,久久回荡在古都上空。广场和观礼

    台上的人群,有的拥抱着欢呼跳跃,有的喜极而泣高呼万岁,也有不少人满含

    热泪默然沉思,此情此景感人至深。

    人们在欢庆胜利,狂热激奋的情绪过后,想到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

    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想到自己的战友和亲人为革命胜

    利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想到数百万英雄儿女为新中国的诞生长眠于地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作为生者和后来人,应该牢记胜利

    是来之不易的,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写成。我们应该永远

    缅怀他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完成建国大业,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

    1949年的开国大典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国情民意。那时全国刚刚解放,部

    分地区的战火仍未熄灭;蒋介石逃亡台湾前留下的残兵败将和暗藏下来的特

    务分子,疯狂地针对新中国进行报复和破坏活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

    不甘心失败,图谋卷土重来;旧中国千疮百孔,民穷财尽;摆在中国共产党和

    全国人民面前的迫切任务是立国建政。开国大典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作为

    主权国家的新中国,将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捍卫国

    家人民的利益,对一切敢于来犯之敌作坚决斗争。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对敌斗

    争中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信由共产党领导,实行多党合作上人流涌动,万众目光都眺望着天安门城楼,都想早一点看到毛主席和新任

    的国家领导人。时近下午3点,毛主席、朱总司令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紧随

    其后的是党政领导和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此时广场上的人群沸腾起来,喧

    天的锣鼓声、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此情此景虽已过去

    了60年,但仍深藏在我的心底。

    下午3时整,庆典开始。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

    旗在《义勇军进行曲》的伴奏声中高高升起在天安门前时,远处的礼炮声,近

    处的锣鼓声夹着人们的欢呼声震天动地,久久回荡在古都上空。广场和观礼

    台上的人群,有的拥抱着欢呼跳跃,有的喜极而泣高呼万岁,也有不少人满含

    热泪默然沉思,此情此景感人至深。

    人们在欢庆胜利,狂热激奋的情绪过后,想到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

    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想到自己的战友和亲人为革命胜

    利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想到数百万英雄儿女为新中国的诞生长眠于地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作为生者和后来人,应该牢记胜利

    是来之不易的,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写成。我们应该永远

    缅怀他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完成建国大业,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

    1949年的开国大典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国情民意。那时全国刚刚解放,部

    分地区的战火仍未熄灭;蒋介石逃亡台湾前留下的残兵败将和暗藏下来的特

    务分子,疯狂地针对新中国进行报复和破坏活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

    不甘心失败,图谋卷土重来;旧中国千疮百孔,民穷财尽;摆在中国共产党和

    全国人民面前的迫切任务是立国建政。开国大典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作为

    主权国家的新中国,将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捍卫国

    家人民的利益,对一切敢于来犯之敌作坚决斗争。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对敌斗

    争中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信由共产党领导,实行多党合作

    的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一定能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战胜一切困难,完成建国大业。按照毛主席所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

    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开国大典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实现了全国人民的意

    愿,既是庆祝胜利的盛典,也是捍卫和建设新中国的全民动员。开国大典在

    全世界产生的巨大政治影响,对全国人民坚定信念鼓舞斗志所发挥的作用,

    都已被此后60年新中国的发展历史所证明。

    开国大典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由于时间和条件的原因,无论规模、装备

    和排场,都无法与建国后的历次国庆阅兵和游行相比。开国大典的阅兵式和

    游行所以让人感动、激奋和深受教育,在于依据当时国情真正实事实办,以真

    实动人,以真情感人。开国大典的受阅部队是由英勇善战、功勋卓著的战斗

    部队选派的,其中有战斗英雄,也有立功受奖的模范;他们带着所在部队和战

    友们的委托,满怀胜利豪情和报国意志,以“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顽强作

    风,演练出严整的队列,威武的雄姿,接受毛主席、朱总司令和人民的检阅。

    受阅的武器装备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认真保养的,飞机、坦克、大炮等“万国

    牌”的轻重武器,都是我们的英雄战士以生命为代价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更值

    得骄傲和自豪。当受阅队伍的各兵种方队迈着整齐划一的矫健步伐,走过天

    、、’j

    安门前时,广场上的人群,观礼台上的嘉宾以狂热激奋的热情和发自内心的

    欢呼,向人民子弟兵致敬。毛主席、朱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走到城

    楼的前端,向受阅指战员频频挥手致意,热烈鼓掌。如此动人的情景,充分显

    示了军民之间、领袖和战士之间是心相印,情相通的。人们坚信:当年“小米

    加步枪”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人民打下了江山,如今“鸟枪换炮”的人民解放军

    定能在捍卫新中国的阵地上再立新功。

    参加开国大典游行的群众队伍,是由工厂、农村、学校和商业单位选派

    的,他们大都怀有强烈的翻身感,是革命斗争和战争年代的基本群众;他们拥

    护共产党,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们把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游

    行,当作单位和个人的莫大光荣。游行队伍以花车、彩旗、威风的锣鼓、民间

    艺术和腰鼓队、秧歌队把长安街装点成一条五彩缤纷的长龙。每一支队伍走

    过天安门前时,都满怀深情地欢呼万岁;毛主席也在城楼上挥手鼓掌。如此

    真实、真情的场景,让人永志难忘。

    三

    经历了新中国60年的发展变化,今天重温开国大典,进一步深化了思想

    认识。开国大典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一向被帝国主义鄙视的“东

    亚病夫”昂首挺立起来;虽招致了层层风浪,可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藐视一切

    困难,决心在共产党领导下,按既定国策,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

    60周年的征程,并非康庄大道,时而“顶风冒雨”前进,时而“摸着石头过河”;

    在建设进程中有过失误、挫折和困难,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吸取了惨痛的教

    训;我们的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辜负中国人民的期望和历史

    的重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重

    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

    设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从而实现了建国后党的历史的伟大

    转折。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已经载入史册,建设一个具有中等发达国家

    水平的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的历史使命,正召唤全功夫国人民团结一

    心,阔步前进。(作者孙立功)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四军研究会 作者: 责任编辑:张莹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