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铁军> 人物

金戈铁马忆师长

       彭雪枫(1907-1944),河南镇平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入党。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时任新四军四师师长。

       张格海(1927-),江苏睢宁人。1943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吴淞医院院长、上海市红十字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等职。时任军医。

 

        在新四军里,人人都知道彭雪枫师长有三大创新,这三大创新被大家称为是彭师长的“三宝”。

       第一“宝”是在彭师长亲自关怀指导下创办的《拂晓报》。他说,“一支笔胜过两千支毛瑟枪”,“一张党报的威力赛过千军万马”。他要求把报纸办成“集体的宣传者”、“集体的鼓动者”和“集体的组织者”。彭师长亲自为《拂晓报》题写报头,写发刊词、社论、社评,呕心沥血地指导,要求把《拂晓报》办成最有特色、质量最好、花钱最少、人人爱看的报纸。《拂晓报》以几支秃铁笔、几块锈钢板、两盒油墨和粗糙麻纸起家。开始一张蜡纸只能印二三十份,通过技术练兵可以提高到印2000份,最高到4200份,还能套版、套色、插图、插画。《拂晓报》发行到部队、地方,传递延安、重庆、莫斯科。宋庆龄的“保卫中国同盟”和范长江的“国际新闻社”,把《拂晓报》传送到英、法、苏联、美国和东南亚十多个国家,还在法国巴黎的“万国新闻报刊博览会”上展出,受到称赞,享誉世界。毛主席看了说:“《拂晓报》办得好,祝同志们继续努力,做出更大成绩。”

       第二“宝”是拂晓剧团,这是鼓舞部队士气的一支重要力量。彭师长为什么那么重视拂晓剧团呢?他说:“文化斗争并不比军事的、政治的斗争次要。”又说:“除开单纯军事观点的人,我们共产党人是没有不重视文化工作的,否则,我们的革命便成为盲目的了。”其实他在红军时期就创办过《猛攻报》和火线剧社。彭师长看了拂晓剧团的演出后鼓励说:“你们这支不拿枪的队伍,打了一个大胜仗。”

       并要求拂晓剧团要发挥功能。他对拂晓剧团的小青年特别关爱,向剧团领导说:“拂晓剧团的孩子,不是哪个人的私有财产,是未来的干部、国家的建设人才,要好好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剧团工作机动灵活,除了每年春节给驻地军民慰问演出,慰问烈军属,到医院慰问外,还参与对友军的统战工作,为伤病员进行护理服务。只要基层需要,都可以向剧团借调请求支援,剧团成为彭师长培养的一支重要的政治突击队。后来拂晓剧团培养出不少著名演员和文艺骨干,成为鼓舞部队战斗士气的重要力量。

       第三“宝”是骑兵团。彭雪枫师长是开创淮北平原游击战的战略家。他借鉴元代成吉思汗骑兵的长处,“来如天坠,去如电逝”,要求骑兵团所向披靡,快速取胜。他还汲取俄国革命红军在顿河流域大草原用骑兵打败白军的经验,结合淮北平原敌人据点林立、大部队展不开,小部队解决不了问题,需要迂回穿插、捕捉战机的实际情况,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把敌人引出来,用骑兵歼灭之。彭师长认为,骑兵行动快,战斗力强,既能打突围、奔袭,又具有侦察、警卫、通信等多种功能。

       四师骑兵团成立后,成为淮北平原精干的“红色哥萨克”。初露锋芒就打了几次精彩的漂亮仗,屡建奇功,令敌人闻风丧胆。特别是随彭师长西进与顽敌骑八师的一战,敌人根本不是我骑兵团的对手,一见我们骑兵勇猛冲杀回头就跑,不战而逃。我们一追便是100多里,结果敌人一部分缴械,一部分被打散,一部分远逃。从此,敌骑八师溃不成军,逃到宁夏去了。我们骑兵战斗力强,我们的马刀、马枪、马术、战术,从装备到训练都是按照彭师长的要求培养训练出来的。

       铁骑的声望享誉全军,陈毅军长曾三次观看骑兵团表演。陈军长去延安参加“七大”也是由骑兵团护送出皖的。陈军长夸奖骑兵“艺高人胆大”,特赋诗:“半规残月照,铁骑送长征。百里吠村犬,穿插敌伪惊。”罗炳辉副军长、二师谭震林、七师曾希圣、六师52团官兵以及敌占区民主人士、青年学生、江淮大学师生都观看过四师骑兵团精彩的马术表演。新中国成立后该部队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总司令等老一辈革命领袖的检阅,还有不少外国的元首、贵宾也观看了他们的表演。

       后来这支铁骑隶属于三十八集团军(万岁军)坦克六师。今天当我缅怀彭雪枫师长亲自创建的铁骑时不由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看今朝,披甲飞驰,光辉灿烂前程。”打仗是彭师长的强项,学习培养干部也是他的强项。他走到哪里就把战斗、胜利带到哪里,同时也把希望和光明带到哪里。他是学教兼优的卓越奇才。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师长壮烈牺牲。他的牺牲令我悲痛欲绝,难以言表。

       令人宽慰的是,彭师长牺牲后仅十个月,日本帝国主义就宣布战败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也是对殉难者最好的慰藉,是烈士的鲜血和生命让我们民族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作者:张格海 责任编辑:幽幽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