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解读《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如何更好让黄河文物“活”起来

    近日,国家文物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从加强黄河文物资源调查”“实施黄河文物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物展示利用等角度,全面挖掘黄河文物价值。

    黄河历史悠久、流域绵长,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07/19/1128845898_16582291883851n.jpg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07/19/1128845898_16582291883831n.jpg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07/19/1128845898_16582291883841n.jpg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07/19/1128845898_16582291883871n.jpg

    这些文化遗产穿越时光,为黄河流域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色。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就相关情况答记者问时称,编制出台该文件旨在推动中央重要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提升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那么,如何更好地让黄河文物起来,提升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水平?规划从多角度对推进黄河文物活化利用进行了部署。

    规划分为八个章节,包括规划背景、总体思路、加强黄河文物资源调查、推进黄河文物全面研究、实施黄河文物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物展示利用、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组织实施保障。

    其中,在创新黄河文物展示利用方面,规划着重强调了四点:一是构建黄河文物展示体系,形成重要展示节点、展示片区和展示带,构建黄河文化专题线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二是创新黄河文物展示利用途径,提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水平,实施石窟寺展示陈列提质工程,创建黄河文化遗产主题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三是提升黄河博物馆展陈水平。鼓励利用文物建筑建设专题性黄河文化博物馆,推出一批聚焦黄河文化核心价值和突出特征的专题展览,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作用,促进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联展、换展、巡展等活动,促进共同发展。四是加强黄河文物新媒体传播。依托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打造线上黄河文化体验与呈现系统。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载体,构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黄河文物数字展示场景。

    根据规划,我国将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以黄河沿线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以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主体,适当兼顾黄河故道地区,全面开展黄河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厘清黄河文物的数量、类型、分布、特征及保护利用状况。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华社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