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00后老师撕了什么伞?网络造“梗”还能好好说话吗

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符号系统,也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昨天,“00后老师开始撕伞了”登上热搜。点开一看,是一群正在考试的小学生,将课本放到了过道上。

什么意思?伞在哪里?如今互联网上让人看不懂的热搜越来越多,折射出互联网“梗文化”对日常语言表达的影响。

该如何看待这样的文化现象?记者走访发现,对于这样的文化形象人们观点差异很大。一些人认为这些受“梗文化”影响的流行用语符合年轻人的表达特点,有着让人“会心一笑”的能力,不影响语言的正确使用;但也有人认为这类现象属于“语言污染”,甚至部分已经触及道德问题,应该杜绝。

即使配上说明导语,这个热搜也让许多人看不懂

“撕伞”跟伞没关系

看到“00后老师开始撕伞了”这个热搜,大学学中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吕越也没看懂,“难道95后老师跟00后老师已经有这么大隔阂了?”

不过翻看了热搜的几张图片,她才反应过来,这原来是一个“网络梗”——“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曾是网上热门的“心灵鸡汤”,这些00后老师们念书时曾想过、用过的作弊手段,比如偷看课本等,在他们当上老师后能见招拆招,让现在的学生无法作弊,等于将自己撑过的“伞”撕了,让如今的学生只能“淋雨”。

网络热搜的配图,跟伞有啥关系?

绕了好大一个圈子,想要表达的跟“伞”完全无关。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互联网上还有不少。比如有人自称“秋高”——意思是被人“气爽”了。又比如有人劝你做一朵“秋天的菊花”——意思是“可以想开了”。

除了语意上的关联,还有语音上的关联,这类则被称为“谐音梗”。比如曾被上海《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评为202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夺笋”,实际意思是谐音“多损”,用来指一个人“嘴不留情”。

这些“梗”大多依托于网络综艺节目和短视频而诞生。《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奇葩说》等一系列以语言输出为主的节目走红,带来了一系列“梗”。例如“普信男/女”,就来自《脱口秀大会》上杨笠的一句“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还有一些“梗”则通过网友的评论产生了全新的意思。例如“曹县”,最早是当地博主在短视频平台上喊出“山东菏泽曹县……我的宝贝”,网友纷纷跟进评论,让“曹县”成了“骄傲”的代指。

据了解,“梗”这个字本身就是互联网解构的产物。业内人士介绍,互联网上的“梗”,其实是“哏”字的讹字,有笑点、伏笔之意,在网上衍生出“有东西有内容”之意,称赞一个人“有梗”是指对方“有意思、有内容”,“造梗”则是创作桥段、制造笑点之意。特别是随着脱口秀、短视频的流行,“有梗”成了互联网表达的特点之一。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梦想天空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