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回顾中国空间站建造高光时刻

  每一次交会对接都意味着空间站的构型发生了变化。从空间站的首舱——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到如今中国空间站达到三舱三船最大构型,这期间,空间站的构型经历了多次变化,我们一起通过动画演示来梳理一下。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核心舱为航天员提供了适宜的空气、温度等生存环境和开展科学实验的基本条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021年5月,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带去了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所需要的吃穿用度。

  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进驻天和核心舱。

  太空驻留三个月,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完成任务后,又搭乘神舟十二号飞船的返回舱,返回了地面。作为空间站建设阶段的首个飞行乘组,他们进驻核心舱后建立了空间站的载人环境,还出舱验证了舱外服和机械臂的性能。

  几天后,又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三号发射升空,并与核心舱对接。这一次,天舟三号装载了航天员的生活物资、舱外航天服、出舱消耗品、空间站平台物资以及推进剂等。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带着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与核心舱交会对接。

  2022年3月27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撤离空间站。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也完成了任务,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地面,这也是我国的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六个月的在轨驻留。

  5月10日,“太空快递”再次出发,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并与核心舱对接,这也开启了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大幕。

  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抵达空间站,“最繁忙”乘组的到来,也预告着空间站的变形要开启“加速度”了。

  7月17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完成任务,撤离空间站。

  7月24日,中国空间站的第二个大型舱段——问天实验舱发射。第二天,与核心舱成功对接。

  9月30日,问天实验舱从核心舱的前向对接口转位至侧向停泊口,中国空间站由一字型转为L构型在轨飞行,等待空间站第三舱——梦天实验舱的到来。

  10月31日,中国空间站的第三个大型舱段——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升空,并与核心舱前向对接口对接,11月3日成功转位。变身“两室一厅”的空间站,不仅空间变得更大,可以开展的实验项目也更多,就此形成的三舱T字构型组合体,也是未来中国空间站的基本构型。

  11月9日,天舟四号完成任务,撤离空间站。

  11月12日,天舟五号发射成功并与核心舱对接,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货运飞船来访。

  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飞船在酒泉发射升空,并于11月30日凌晨对接于空间站组合体的前向对接口。至此,空间站首次实现了三舱三船的最大构型。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央视网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