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与“国宝”一起过大年

    今年春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与同事轮流值守,与“国宝”朱鹮一起过了个别样新年。

    下午三点,王安东照例出发饲喂朱鹮。塑料桶里装着朱鹮的日常伙食——新鲜泥鳅,还备了春节“加餐”面包虫犒劳这些黄河口的“新住户”。

    王安东介绍,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方宝石”“鸟中大熊猫”之称,被民间视为吉祥的象征。1981年全球仅在陕西汉中发现7只朱鹮,如今其全球数量恢复到9000余只,其中陕西境内7000多只。

    2022年,保护区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商定引入朱鹮种源,在黄河口湿地开展野化放归科学研究;12月13日,20只朱鹮在王安东的一路护送下,从1300公里外的陕西汉中来到山东东营,与从北戴河朱鹮繁育基地来的10只朱鹮一起在黄河口安了家。

    谈话间,记者随王安东来到了朱鹮的“宿舍”——面积达3300平方米、形似蒙古包的野化适应笼。见有人来,朱鹮扇动边缘略带橘红色的翅膀,在笼舍上空盘旋许久,确认安全后才驻足享用美食。

    图为朱鹮在野化适应笼内飞翔。(新华社记者 袁敏摄)

    据悉,朱鹮较为警觉,目前仍处在新家适应期。为此,保护区工作人员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笼内设置盐沼、芦苇、灌木等,还原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每日定时换水,水中加入电解多维、葡萄糖,帮助朱鹮补充体能。

    春节假期,黄河三角洲迎来“小寒潮”,黄河口河道一眼望去满是冰凌。王安东他们早早在笼内铺设恒温板,保证水不结冰;周边立起遮风网,能抵御10级大风。此外,笼内设置10个摄像头,24小时密切观察朱鹮的情况。

    在保护区悉心呵护下,朱鹮目前适应良好。不一会儿,满满两大桶泥鳅、面包虫所剩无几。“水足饭饱”的朱鹮并排立于横梁上,互相梳理光洁整齐的橘红色羽毛。

    王安东笑着告诉记者,如果顺利,2月中下旬,这里有望迎来第一批“朱鹮宝宝”。作为“十四五”期间开展野化放归的15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之一,朱鹮预计今年春季在黄河口放飞。

    饲喂完朱鹮,一行人踏上归程。金色余晖下,芦苇一望无垠。

    图为夕阳下的保护区。(新华社记者 袁敏摄)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华社 作者:杨舒怡 责任编辑:顾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