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身高不到一米的医生 守护着全村2000多名村民的健康
在这个“高海拔”的世界,和自己眼晴一般高的病床、身高两倍高的输液架,以及其他种种障碍,都让肖九林“有时真的很痛苦”。但他始终是那个想办法的人,比如踩着凳子给病床上的病人看诊;把高高的输液架先斜靠在板凳上,挂上输液瓶再慢慢扶正。现在,他拥有一间量身打造的卫生室:墙上的灯开关往下装了,房间的门把手往下挪了,洗手池的高度往下降了,桌子、椅子、凳子腿也被锯掉了十多公分。
1989年,卫校毕业的肖九林考取了乡村医师资格证,成为家乡的一名乡村医生。一次出诊时,同村的黄淑珍和她生病的奶奶都看中了这个做事仔细的小伙子。
婚后,妻子黄淑珍成为肖九林最得力的助手。三十多年来,肖九林常常出诊、家访。近的地方,他自己走路去;远的地方,黄淑珍骑自行车、电动车载他去;车也难过的泥泞路,黄淑珍背他去。诊室没有严格的开闭诊时间,只要有病人,肖九林就在。出诊路上,他和黄淑珍见过清晨日出,也遇过半夜两点的瓢泼大雨。为了不错过病人的电话,两人的手机从不关机。
8月15日,肖九林的妻子背着他出诊。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村里人渐渐习惯夫妻两人结伴而行的画面,也开始相信肖九林。从业初期,为了尽快拉近与病人的距离,肖九林在开药次日还会登门拜访。夜里,他研读医书,精进医术。如今,肖九林熟知所负责的村小组所有村民的健康信息,其他小组的村民也会慕名而来求医。
“肖医生很贴心,经常打电话问我病怎么样了。有了他,村民看病很方便。”67岁的罗慈秀患有高血压,常来找肖医生看病。
截至2021年底,像肖九林这样的乡村医生,在全中国有114.7万,他们正在打通中国乡村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