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大循环观察
提升可靠性:补短板强弱项守牢安全底线
7月3日,伴随一辆纯电动轿车缓缓驶下广汽埃安生产线,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迈上2000万辆大关。
2020年9月,生产累计突破500万辆,2022年2月突破1000万辆,1年零5个月后,实现第二个1000万辆——疫情3年,经历停产风波、遭遇芯片供应瓶颈,在全球汽车产业陷入增长困境下,中国新能源汽车逆势上扬。今年上半年,我国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出口大国。1至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6.9%和39.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9.5%。
新能源汽车国内国际市场双增长背后,是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靠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招鲜吃遍天’,缺了哪一项国际市场都保不了我们。”
从供给侧发力,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和问题,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增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突破大循环卡点,着力消除瓶颈制约,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全球首位,但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依然存在。
“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今年以来,无论是全国两会参加团组审议讨论,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还是到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发布,我国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外媒评价说,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这是中国谋求更大程度技术独立的重要一步。
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不断夯实科技基础能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
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中国加快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
提升大循环韧性,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2021年,我第一次参加论坛闭门会时,会场上50%的厂商是我们的客户;去年则是70%。这次闭门会我又算了一下,是100%。”7月在上海举行的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国产车规级AI芯片厂商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感慨良多,“这个进步是实实在在的!”
从50%到100%,正是产业链不断走向自主可控的生动缩影。
产业基础能力——2019年7月底,这个新概念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
时隔一个月,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今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说,下一步,要在补短板、锻长板这两个方面集中发力。补短板,紧紧围绕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锻长板,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提高产业链核心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中国把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最关键的“胜负手”。
夯实大循环支撑,确保战略性资源稳定供应,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河北省张北县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现场,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风机缓缓转动。
“这一示范工程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破解了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并网、集成应用的难题。”国网冀北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的建成投用,保障了源源不断的绿电稳稳当当“送”出去。
能源是基础性产业,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作为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如何有效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始终是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
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明确提出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坚持立足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强调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中,提升保障能力。
这是中国能源结构的重大变化——截至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
发挥好煤炭“压舱石”作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1至8月,全国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4%、2.1%、5.7%,夯实能源安全保障基本盘。
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加强种子安全保障;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为国内大循环顺畅提供了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