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揭秘1.3亿多年前恐龙皮肤化石
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副教授郭颖说:“这种似鳞片状的表皮不仅能保护剑龙的身体,还可以有效锁住体内水分,使恐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水源的依赖,提升它们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研究人员推测,剑龙类恐龙化石如此完整保存,源于当时频繁的火山活动。“当时恐龙可能是去河边或者湖边喝水,或者是年龄原因自然死亡直接躺到水里,被冲到水位比较深的地方。”张福成说,恐龙没有受到微生物或小动物的干扰,火山灰一年一年地往上落,使化石完整保存下来。
该具剑龙类恐龙化石在河北省首次发现,为早白垩世中国北方依然有剑龙类恐龙活动提供有力证据。研究人员认为,发现上述化石的丰宁县及其周边地区,在1.3亿年前曾分布较广阔的森林和水系,为当时群居生活的植食性恐龙提供有效的庇护场所及充足的食物资源,这是上述大型或群居恐龙在此生活的生态环境基础。
图为此次发现的角龙类恐龙化石。(河北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在完成恐龙化石前期主体修复基础上,研究人员后期将进行化石周边修复、科学研究和模型及复原图制作等工作。
本文来源:新华社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