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长三角篇|从1.7毫米到38.1米:在长三角探寻中华文明“根脉”
长江奔流入东海,长三角地区“向东是大海”的文化基因在考古中也一再得到印证。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的井头山遗址是我国沿海地区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井头山遗址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说,考古证明,早在8000年前,先民就开始适应海洋、利用海洋了,体现出了高超的智慧、能力和技术。
图为2023年11月23日拍摄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古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汉 摄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在2023年又有新发现,新发现的一座古码头遗迹和一艘古代沉船进一步见证了这座海上丝绸之路古港的昔日繁华。而“长江口二号”古船已在黄浦江畔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接受考古发掘和文物整体保护。它犹如记录长江黄金水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一枚“时间胶囊”,将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陈杰说,如今的长三角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而从最早距今约6000年的崧泽文化开始,江南文化就有了精致开放的特质,这种特质到了良渚文化时期就更为鲜明。这是长三角“文化基因”对于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而长三角一体化也是一个穿越古今的文化主题。
本文来源:新华社 作者:孙秀艳 责任编辑:姚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