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医生也是“发明家”,看上海医疗智造“新势力”

  从病床边到实验台,在最前线感知患者需求

  从高端医疗器械到数字医学,医务工作者发挥自身优势,贯通产业链上下游,推进产医深度融合。比如,瑞金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主任王卫庆与医学芯片科技企业近观科技,联合打造了一款无创血糖仪,已进入原理性临床验证。

  24日,在上海械谷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园的瑞金创新中心,记者体验了一回:先用酒精擦拭手掌大鱼际部位,待稍许晾干,将手掌放入机器中,关键是把大鱼际对准机器上的光学探头部件,不到半分钟,屏幕上便显示出“5.2毫摩尔每升”。

  瑞金医院医学芯片研究所所长陈昌表示,它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微空间偏移技术,部分绕开皮肤角质层和表皮层的干扰,精准定位真皮层,结合拉曼光谱技术,精确测量组织液或毛细血管中葡萄糖的分子指纹光谱,利用智能算法得到血糖值。目前,团队在尝试用生物硅光芯片技术进行仪器的微型化和降低成本,未来将会推出万元级的便携产品、千元甚至百元级的可穿戴产品。

  5月24日,在上海械谷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园的瑞金创新中心,工作人员用无创血糖仪为体验者测量血糖。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表示,医生不仅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而且要感知医学中未被满足的需要,突破“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瓶颈。比如,患者抱怨去医院做B超、心超、心电图,要“推三次门、躺三次床”。如今,通过创新研发“代谢一体机”,可实现同时完成动脉硬化、眼底照相及心电图检测等在内的多种检查,方便患者、节约场地。

  未来健康向“新”而行

  近三年来,瑞金医院医护人员申请各类专利1000余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4.6亿元。

  对此宁光认为,以医务工作者作为创新源出发,带动生命医学相关产业共同发展,进而形成一个创新集聚区提升区域产业能级,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更高体现。

  瑞金医院副院长赵任表示,除了医生当“发明家”,医院还引进了专攻再生医学材料、神经修复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些研究员,有时比医生还忙,穿梭在不同楼层,帮助医生梳理在临床中发现的新问题、萌生的新创意。

  比如,瑞金医院康复科研究员牛传欣与傅利叶智能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推演者”的躯体技能演算调度设备,可模拟录制人工康复过程,开展基于视觉和触觉的远程评定和治疗。目前,该设备已向全国千家康复机构推广。

  如今,瑞金创新中心吸引了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瑞金—术锐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暨联合实验室等多家机构入驻。一些公司创始人直接把公司设在械谷,带动了一批年轻人在这里创业。

  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表示,得益于一系列鼓励和保护医务人员创新以及产医融合的政策,瑞金创新中心不断完善多层次激励机制、健全收益共享机制,促进医院自研转化和企业承接医研成果转化有机结合。未来,医疗器械产业将不断“上新”,从“链”到“群”,惠及更多百姓健康。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华社 作者:龚雯、马知遥、董雪 责任编辑:顾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