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看变迁——北京延庆石峡村见闻
“这敌楼、垛口,都是我小时候玩的地方。”梅景田深情地说。
石峡村人的“长城情”与生俱来。但一度,这里的情景曾令梅景田痛心无比。
“城墙破破烂烂,遍地都是杂草和垃圾,有些段落如果不说,根本看不出是长城。”他回忆,不少城砖都被附近的村民拆走拿回家盖房子了。
长城保护员梅景田(右)和刘红岩在前往长城的山路上(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不能毁在咱们手里啊。”梅景田拿起木棍,背起编筐,凭着一股执拗劲开始保护长城。来回一趟20公里,有时上午巡查完,下午不放心还要再走一趟。看到有人拆砖挪用、私刻乱画、露营野餐、乱扔垃圾,他都毫不迟疑上前制止。在村里,梅景田也没闲着,看到谁家院墙上有长城砖,就苦口婆心地劝说上交,实在不行就自己掏钱买水泥和人家换。
1984年,“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在全国范围开展。消息传到石峡村,不少村民受到触动:“全国人民捐钱修长城,咱们要是还破坏家门口的长城,哪有颜面见人?”越来越多的村民把家里的城砖交了回来,有空还和梅景田一起到长城上巡视。
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梅景田的底气更足了,在他的号召下,石峡村长城保护小组成立,百余人的村子,参与长城保护的近80人。近20年来,人员几经变化,对长城的守护依然初心不改。
随着年岁增大,本该颐养天年的梅景田,还是惦记着长城保护。“舅,有我们呢。”外甥女刘红岩在2019年通过考试,成为北京首批400多名长城保护员中的一员。
长城保护员刘红岩在石峡村的明长城上巡查(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穿上亮橙色马甲,背上登山包,44岁的刘红岩几乎每天都要沿石峡关长城行走数万步。“每段墙体什么样早就印在脑子里了。”刘红岩说,“一旦发现墙体有变化,我们立刻拍照上传,请后方的研究人员查看是否有安全隐患。”
如今的长城保护,不只依靠村民自觉,还有专业保护团队和先进技术设备为长城“精准诊疗”。
“石峡关所在的八达岭区域目前拥有无人机文物巡控平台和智慧景区管理平台,未来还将实现区域内流程协同、数据分析等技术升级。”延庆区文物局副局长刘满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