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长城脚下看变迁——北京延庆石峡村见闻

  “土习俗”变“金名片”

  石夯、门枕、城门匾额……石峡村村史馆约340平方米的空间里,400余件展品讲述着这座昔日长城关堡的历史渊源、农耕文化和饮食特色,让来到这里的人们以全新的视角认识长城。

  “我从小吃的火勺、桲椤叶腌酸菜,也是几百年前长城工匠和将士们吃的食物!”71岁的村民谷同富从八九岁开始爬长城,对山上的野果、野菜如数家珍,“没想到咱这土里土气的老习俗,还这么有文化。”

  练兵场、烧窑厂、古井……散落在村里的遗迹,依稀勾勒出数百年前的关隘样貌。随着长城文化研究逐步深入,更多尘封的历史记忆被唤醒。

  北京市延庆区中小学生长城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在石峡村举行(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去年7月,在石峡村北关,参与“长城营造社”活动的同学们搭建起一座古代城门的框架。这座抽象的“城门”与一旁的堡墙遗迹连接起来,再与山脊上的长城相对照,方圆五里内的长城防御体系便一目了然。

  “长城涵盖了军事防御、农业屯垦、商业贸易、文化礼俗、聚落建筑等多个系统。”“长城营造社”发起人之一、北京建筑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副教授贺鼎说,“在长城脚下的古堡村落开展活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长城内在的遗产价值。”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师生在石峡村的一间书屋里就乡村文旅调研进行讨论(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石峡村数公里外,八达岭学校的美术教师牛淇正在为学生讲授长城元素文创系列课程。马克杯、手机壳、书签、冰箱贴,一件件包含长城元素的精美文创产品设计,均出自兴趣小组学生之手。“长城的伟大体现在砖石之间,我们生长在长城脚下,感到非常骄傲。”初二学生张诗曼说。

  “长城保护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新时代更需要青少年传承好长城文化、当好接班人。”延庆区教委主任张树清说,“长城教育”目前已融入延庆区幼儿园、中小学课堂内外。

  以长城为主题的文艺作品、文旅产品也更多了:大型沉浸式情景剧《梦华·长城》在北京世园公园火热上演,一幕穿越千年;中外艺术家在北京长城音乐会联袂呈现视听盛宴,长城再添“国际范”……

  “延庆的长城极具代表性,春夏秋冬、四季皆景。”延庆区委副书记、区长叶大华说,“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长城文化资源,擦亮‘金名片’。”

  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学校的美术教师牛淇在为学生讲授长城元素文创系列课程(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华社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