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珍宝星辉 从文物里看见汉字源流

  明清时期航海事业繁盛,各国的彩色宝石、玉石随着商船进入中国。长沙博物馆正在展出的珠宝首饰品类展中,约300件典藏珍宝展示了中西方文化交融之美。

  航海与贸易的持续推进,让中国本就丰富的宝玉石储藏更上一层楼。明清时期的珠宝镶嵌工艺迅速发展,这件明代的“金镶宝累丝五凤冠”装饰元素十分丰富,包括牡丹的花形,还有龙、凤、蝴蝶等各种形态的装饰,运用了累丝、锤揲等多种复杂工艺。

  中国艺术品的持续外销也让西方人认识、了解了中国文化。这两件来自法国的化妆盒,大约是1920年的作品,设计上就富含中国元素。

  青铜器纹饰体现商周时期文化特色

  正在天津博物馆展出的商周文物特展上,150余件(套)甲骨、青铜器等文物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商代青铜器中典型的纹饰兽面纹,是建立在人们想象之上多种动物的重组变形。展览中的各类兽面纹鼎,体现了商周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蝉纹也是青铜器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动物纹装饰,取其居高食露、清洁可贵之意。这件商代晚期的蝉纹鼎工艺复杂,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肇基文明 从文物里看见汉字源流

  通过此次特展,可以从甲骨、有铭文的青铜器中去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文化。

  “中国”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最早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青铜器“何尊”上。而其实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可以分别找到最早的“中”字和“国”字。

  甲骨文不仅可以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的情况,还能反映当时的生态环境。在这片甲骨上刻写的卜辞中,就可以从中看出当时的中原大地,有着大象生存繁衍的痕迹。

  在商代,人们不仅在甲骨上刻字,也用毛笔在木牍、缯帛上写字。虽然已经无法看到用毛笔书写的商代典册,但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基本保留了毛笔字的样态。在商代旅父辛鼎的铭文中,我们能直观地看到“父”字毛笔书写的痕迹。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央视网 作者: 责任编辑:姚卫斌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