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五千年文明在保护传承中走近大众
为更好保护遗址,良渚古城在发掘后大部分进行了回填保护。申遗成功5年来,良渚古城遗址依托新科技、新创意,让文物以更加生动可感的形象走向万千大众。
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良渚古城遗址运用考古模拟展示、小品雕塑等多种方式,科学、立体、全面地展示文明特征,还能进行走入式、沉浸式、体验式“考古”。
古城遗址北侧,一小块单独开辟的考古区域里,10名志愿者正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挥动手铲仔细寻找泥土中是否埋藏有文物。
“18岁至55岁,能够连续体力劳动6小时以上的游客,提前报名即可成为考古志愿者,学习考古流程和考古工具使用方法后,就能和考古学家一起田野考古。”郑佳说。
不远处的实验考古区和工匠作坊区,青少年还可以体验木骨泥墙制作和玉器、陶器、漆器制作,了解良渚时期的制作工艺。
6月8日在“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展览上拍摄的良渚文化陶片。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手工磨玉,发掘、淘洗文物,这些互动式项目最受游客欢迎,不仅提供新颖的游览体验,也是专业考古工作的展示。”正为游客讲解导览的外企高管应杭军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第一批志愿者,对良渚文明颇有研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带动游客一起认识良渚。
数据显示,自申遗成功以来,已有900余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这5年来,日均接待游客量至少增长3倍。”应杭军说。
以良渚文化为龙头,遗址所在地的东西向串起了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2000多年的运河文化、1000多年的径山文化以及现代数字文化等。这条文化廊道突出文化的传承、推广,将打造更多可亲可近的文化传承地、旅游目的地。
面对不同领域受众,介绍良渚文化的书籍既有科研文集、普及读物,还有以良渚神徽、鸟纹等纹样符号为设计元素的文创美学产品。目前已出版各类图书600余种,因良渚文化衍生的绘本、游戏、动漫、戏剧,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让五千年文明走近大众。
近年来,良渚的考古工作仍在不断推进,保护区范围内的遗址点从20年前的100多处增长到300多处,出土器物总量达1万余件。
这是良渚博物院内展出的良渚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2024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申遗成功以来,良渚遗址和水坝遗址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出台,确保遗址得到妥善保护的同时,指导合理利用遗址资源。一些重大建设项目主动“让道”,确保文物安全。
保护手段也向更加科技、有效过渡。记者看到,与遗址一墙之隔,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的监测大厅里,监测科工作人员轻点鼠标,500多路摄像头、241套监测设备就可以实时传回监测图像,解决了遗址散点分布、保护管理难度大的问题。
良渚文化也蜚声海外。“云上泽国——良渚文明线上主题展”在海外多个国家发布,良渚文化亮相“何以文明”全球巡展,走进联合国总部及英国、瑞士、日本、肯尼亚等国。多语种解读良渚文化的短视频《良渚微讲坛》触及海外受众近2亿人次。
今年,良渚古城“对话”西班牙托莱多古城,中外嘉宾齐聚交流遗产保护的创新与未来,举办“时空交响: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主题展览,集中展示中国43处世界遗产,阐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
“讲好良渚的故事,让更多人理解古代中国,从而能更好理解现代中国、未来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