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延安路建无轨电车线路   去年一线楼面价涨8成   最冷天蔬菜批发价跌量减   沪昨日气温创35年来最低   “水管”昨成最热词   周三将告别冰点并迎来雨水   大悦城七楼外墙突发火灾   沪位列全国最拥堵城市第8   抗寒防冻必备攻略   沪将继续执行住房限购政策   地铁开启防冻“加强版”   申城遭遇罕见寒潮   沪市民境外游人均支出1.5万   沪多地气温破冰点   雾霾高发铁棍山药沪上受捧   
【浏览字号:
今年高考作文题教学专家觉得“新”在哪里
http://news.online.sh.cn 2016-06-08 08:29 [来源]:解放日报

 

  我们不知道。

  能知道的,是常常出现的“观点满天飞,事实在路上”……按理说,这也是一种自由——只要不跳脱法律框架,“乱说话”也算一种自由。但自由总还有个对错,偏偏有时候,不计成本的“乱说话”非但不被当错,反而更像真理。这就像评价个人生活,听者第一反应也许反感,但听得多了,也被不由自主地带着跑。生活究竟是谁的生活,是非到底是谁的是非,没个准数。把准数都评价没了,这是谁的自由?

  “评价他人生活”真的好吗

  ■封寿炎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全民八卦”时代。明星名人的婚恋隐私、衣着品味被人津津乐道,平常人的道德品行、私生活也被评头论足。

  喜欢评价别人生活的人,名声往往不太好。明知不好还热衷于评价他人的生活,其背后有着时代社会根源。价值观一旦多元,生活方式一旦成为个人选择,“百花齐放”的同时,“众口难调”就难以避免。比如说,以前人们的头发又黑又直,但后来有人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烫得比方便面还卷。站在不同立场,就有人喜欢,有人厌恶,评头论足在所难免。极端的人还会付诸行动——喇叭裤刚流行时候,就有反对者剪别人的裤腿。

  “评价他人的生活”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任何社会都有主流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公序良俗,这些规范要贯彻到生活中,社会评价必不可少。它能使符合主流价值观、符合公序良俗的行为得到褒扬,不道德、不文明的思想言行受到贬抑,进而激浊扬清、匡扶世风。

  但俗话说“过犹不及”。如果对什么人、什么事都品头论足,那不是健康的社会评价,而是庸俗八卦。评价他人的“度”在哪里?一般认为,可以评价他人生活中具有公共属性的部分,不应评价属于私人属性的部分。比如在公共场合是否排队上车、随地吐痰,这些行为具有公共性,属于公共道德,就应该纳入到社会评价的范畴。但是那些私密生活、个人隐私,比如情感婚恋、个人偏好,只要不违反法律、不妨碍他人,个人就可以自主决定、自由选择,别人不应过多窥探,过多评价。

  评价他人的生活还有“政治正确”问题。对一些生来注定,又容易引发争议的事项,不应过多评价。在欧美国家,最典型的就是种族肤色。在我们国家,当一个人的出生地域、身高相貌、阶层属性偏于负面,最好也不要评价。喋喋不休评论别人的出身和长相,不但“政治不正确”,还显得缺乏教养。

  当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评价、如何评价他人生活时,最好的原则是“慎言”。因为,理解和宽容是珍贵的美德。

  被他人评价,内心隐秘需求

  ■赵翰露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他人评价之中。

  说到他人评价,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喜欢”;特别是,被评价自己的生活。

  但“评价”,却是逃不开的。撇开“评价”本身正当与否,想要停止被他人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同理,想要克制住自己评价他人的欲望,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英文中有个很常用的词:“don’tjudge”,直译就是“不要评价”。当你指摘美国总统奥巴马是黑人、没有能力管理好国家的时候,肯定会有人认真地告诉你“don’tjudge”;但如果你表扬他有耶鲁法学院学位、生活健康、演讲能力极强时,恐怕就不会有人对你这么说了。一样是“评价”,一样可能是从媒体镜像中得来的人物印象,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一般来说,当我们说“评价他人的生活”的时候,有一种很难发现的隐含前提,即“评价”通常是负面的,至多是中性的,极少是肯定的。很多人在说“不要评价他人的生活”的时候,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把句子换成“不要批评他人的生活”。多数人可能只是因为“我不喜欢被批评”而不去“评价”别人,却并不真的认为“评价”本身(无论好坏)构成对他人生活的侵犯。

  举个例子,喜欢发朋友圈晒生活的人很多,为什么要晒自己的生活?如果没有人点赞、送花、说俏皮话,还有多少人愿意晒?别不好意思承认,这就是在“求评价”。只不过,万一有人不小心流露了真实看法“这张自拍真的是太丑了”“没有人要看你家孩子的便便”……“不要评价他人生活”的帽子就要扣过去了。

  所以,大多数人心中的“不要评价他人的生活”,等同于“不要随意批评他人”;这样的认知,与其说是一种有底线有恪守的道德守则,不如说是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社交规范。事实上,希望得到正面评价,可以说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隐秘需求;而互相评价、反复评价、作出对评价的评价,更是人类集体性、社会性的必然体现。所谓对“评价”的不适,大抵也只是我们内心无法接受不完美自己的映射,不必太过在意了。

上一页 1 ... 3 4 5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 分享到:

  • 上海热线微信公众号

  • 上海热线易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选稿]:刘靖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