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专业预警、调整退出机制
根据上海市教委要求,对专业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培养质量低、专业特色不明显的专业,应严格控制招生计划,甚至暂停招生;同时制订实施校内转专业等政策,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市教委也将从宏观层面上进一步调整高校的专业招生结构,减少预警专业的招生总量。原则上,高校如拟增设已列入预警范围的专业,市教委将不予受理其备案申请。
对于上海市教委发布的2016年度本科预警专业名单,沪上高校表示密切关注。上海理工大学校长胡寿根教授昨天接受采访时表示,学校对于这份名单非常重视,“我们也在根据名单不停地反思、自省,而且会根据学校每年的教育质量报告对专业设置做出调整”。“学校将行业企业的需求作为考量评估的重要标准,以及专业建设持续改进的依据,写入培养计划,对照行业产业的人才需求,我们还建立了专业预警、调整和退出机制。”胡寿根介绍,近5年内,上理工本科专业由59个调整到54个,而其中优势学科工学专业,占比由50%调整到60%。
“中小学教育”需求量增加最多
据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2015年,“中小学教育”是社会需求量增加最多的职业类,就业比例为8.7%,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2.2个百分点。
研究数据还显示,2015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前5个职业类分别为“中小学教育”、“互联网开发及应用”、“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医疗保健/紧急救助”、“媒体/出版”。专家对此表示,这些专业的升温,与“互联网+”等大政方针有着紧密联系。
2015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降低最多的前5个职业类分别为“建筑工程”、“机械/仪器仪表”、“销售”、“电气/电子(不包括计算机)”、“机动车机械/电子”。
其中,“建筑工程”是社会需求量降低最多的职业类。结合2011届至2015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可发现,从5届的就业趋势中可以看出,2011届至2014届本科毕业生从事“建筑工程”职业类的比例逐届增加,但在2015届骤降。专家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受到房地产“去库存化”因素的影响。不过,该职业类2015届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整体来看依旧较高,在2015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降低最多的5个职业类中,就业比例仅低于“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