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观点]
应公布更全面的专业信息
“政府部门不是直接对学校发号施令,而是通过信息公开,服务办学,考生则可根据信息选择专业,促进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熊丙奇表示,发布的预警信息还比较粗略,只提到这些专业的整体信息,没有进一步的学校信息,这会让学生产生误解,认为所有学校这一类专业都已过剩,变为“冷门”,这也会误伤部分学校。
虽然总体看来,被预警的专业,究其原因,是重复设置相对较多、在部分高校中连续多年招生录取率和毕业生签约情况不太理想等,但在有的高校,被预警的专业却是该校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比如这次被预警的工商管理、新闻学,在上海多所高校是全国学科排名靠前,高考招分也很高的专业。“如果政府部门公开的信息不充分,考生和家长会简单认为,这些专业都不要报考了。为此,除公布整体信息外,还需要公开各高校这一专业的具体办学情况。”
有专家也表示,相关部门和学校应提供更具体、更全面的专业信息,帮助考生理性填报志愿。
[记者手记]
理性看待专业冷与热
一个案例很有趣。若干年前,有一位考古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时觉得考古学专业“前景不佳”,而投身了当时较为热门的其他行业,当然同班同学中也不乏这样的“转行者”。数年后老同学聚会,发现这位同学几经历练,成了“鉴宝”业的一位资深人士,进入某知名拍卖行,当前收入和地位都相当不错。
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专业“冷”转“热”的故事。
“热”转“冷”的例子也许更多: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物流、贸易等专业就业一直不错,金融危机之后,这类专业学生却一时很难找到对口工作。工商管理这个曾经“时髦”的专业,如今报考人数多而就业形势却不好,被不少高校减招或停招。
所以,对于各类冷热专业排行榜,考生家长还应理性看待。专业选择,最关键还是在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