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千里寻找患儿
巡诊结束医生悉数瘫倒
15岁的德庆白宗是个漂亮安静的姑娘,出生在日喀则仁布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她上初一,学校距离家有半个多小时的步行路程。不过,德庆喜欢走路去学校,就算走累了她也欢天喜地。能够像一个正常的花季少女那样袅娜地行走,曾经是德庆最大的心愿。
杨晓东还记得初见德庆的3年前,“头埋得很低,表情复杂的不像一个孩子,深深的痛,深深的自卑。”他说,德庆是在父亲的搀扶下,像个鸭子一样一瘸一拐走进诊室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又称DDH)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期的骨科疾病,会严重影响身体发育。到了德庆这个年龄,疾病进入晚期,辗转西藏多家医院无治。经过上海儿童医院的专家医疗队巡诊,德庆幸运地成为藏区第一个在上海接受爱心手术的DDH儿童,也是年龄最大、手术难度最高的一个,按照文献报道晚期DDH患儿超过6岁就不适合手术。在2年的时间里,德庆两次在回沪探亲的杨晓东的陪伴下,前往上海接受由著名儿童骨科专家应灏主刀的矫治手术。
德庆的人生就此改变。然而身为日喀则人民医院副院长的杨晓东,内心却很不平静。每每在牧区的路上、巡诊途中,他都能看到一个个因肢体残疾而无法正常行走的孩子。
“格桑花之爱”关爱藏区DDH患儿公益行动就是从那时萌发的一个念头。在杨晓东的奔波下,上海市儿童医院应灏教授等专家多次进藏,他们组成一支DDH筛查医疗队,北上南下。5月初,寒风夹杂着暴风雪席卷着整个后藏地区。杨晓东带领医疗队冒雪赶往萨迦县。途中因雪天路滑一辆大巴发生翻车事故。出于医生的职业本能,医疗队员顶着缺氧导致的头部撕裂痛,停车现场急救。等结束抢救进入萨迦县境内,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又不期而至,能见度瞬间降至5米左右,但医疗队依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终于在中午时分抵达县城。此时,闻讯而来的藏族群众早已将义诊现场围的水泄不通。
下午3点,医疗队马不停蹄又赶往第二个巡诊点拉孜县。次日,医疗队来到珠峰大本营所在的定日县。短短半天里,他们为近600名儿童进行体检筛查。听诊器长时间压迫耳道,耳朵肿痛难忍;反复的操作和指导,上气不接下气,他们也没吭声。直到最后一名孩子离开,这些医生一下子就瘫倒在椅子上。“这一天,我们筛查出100个先髋患儿和部分疑似先心病儿童。”已经筋疲力尽的杨晓东每次说到那些孩子就像打了鸡血一般。
每天跑两个县,日行车逾1000公里,巡诊队的足迹已经走遍了日喀则下辖的17个县1个区。而那些在巡诊中被发现的患儿,现在大多数都开始了免费治疗。
从“输血”变“造血”
“上海标准”重生日喀则
“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从土坯房搬进了新房,用上了自来水,看上了彩电,可是这里的医疗条件、治疗理念还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这是一份医疗队员撰写的简报,字里行间流露出上海医疗援藏的严峻挑战。
“从12家三甲医院抽调12名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打包组团援藏。”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章雄告诉记者,自去年8月起,市卫计委通过实地调研,创新提出“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模式,实现了援藏工作由“输血”治标向“造血”治本转变的一次机制创新。
把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打造成后藏地区首个三甲医院———
自我挑战,遇强更强,这是上海骨子里的坚韧。在后藏地区创三甲,如同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为了变“不可能”为“可能”,组团式援藏创造了制度条件。上海为日喀则确立了8个临床重点学科,点对点式派驻人才、引进设备和新技术。医疗队队员都担起了各科室副主任职务,通过教学查房、带教指导手术、业务讲座等多种途径传授诊疗技术,规范诊疗行为。他们还全面参与到医院医疗质量委员会工作,用“上海标准”重现打造日喀则医院。
在西藏地区,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很高。短短几年间,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日喀则诊疗基地建立了起来。蜚声国际的中山医院内镜专业团队带来了技术和专家,一个连接沪藏两地的医疗科研平台已经启用,日喀则地区内镜诊治的空白得到填补,现在病人在日喀则就能获得上海技术标准的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余洪猛教授,在上海专家号“一号难求”,抵藏后他带领团队,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成功实施首例“鼻背肿瘤切除+肌蒂皮瓣修复手术”。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李儒芝副主任医师,肩负提升日喀则地区妇产科诊治水平的重任,现在已经普及了阴道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手术。
数据显示,上海对口援助的日喀则地区5个县,已有近百人来沪进修;日喀则市有96名卫生技术人员来沪学习。从“输血”到“造血”,变化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