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适合的水温下,浒苔生长速度极快。有研究表明,在北纬34°左右,由于水质变清、光合作用增强,浒苔生长率每天可达10%至37%。按照这一生长速率,30天至40天后浒苔生物量可达数百至上千倍。随着海水温度的变化和受海流、风向的影响,浒苔绿潮呈现南北漂移的现象。
浒苔绿潮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遮盖大片水面,大量吸收海水里的营养盐,不利于海洋生物生长,对滩涂水产养殖也有负面影响;二是浒苔死亡后腐烂变质,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对水体、空气造成污染;三是登滩后影响海滩景观,对旅游业发展造成影响。
袁广旺告诉记者,今年,国家科技部把“浒苔形成机理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列入“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目的是弄清浒苔形成机理,提供经济适用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技术,建立浒苔资源化利用规模化产业基地,为解决浒苔问题提供系统性技术方案及实施机制。
我省近年来加大对浒苔绿潮的研究投入。从去年开始,在浒苔绿潮爆发时,开展打捞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同时通过打捞工作研究掌握江苏海域浒苔绿潮生长状况、打捞适宜度及资源利用率等情况,建立系统性的浒苔绿潮防治联动机制,开展浒苔绿潮防治和资源化利用。
省海洋渔业指挥部副指挥魏建国介绍,为了打好这场围歼战,省海洋与渔业局做了周密部署。国家、省、市、县四级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动,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船舶监视监测等手段,构建起海陆空一体的浒苔绿潮监视监测网络,高频率、高密度监视监测,实时发送浒苔绿潮信息监测预报,密切关注江苏相邻海域的浒苔绿潮发展动态,预测分析对江苏海域的影响。赴射阳海域前,省海洋与渔业局就打捞、处置、监测进行任务分解,省海洋渔业指挥部对打捞人员进行专题培训,让他们熟悉打捞、装卸流程,进行安全教育,并为每艘渔船配备专业网具、卡包,明确安全责任。“此次行动我们超额完成了省局布置的打捞任务,有效缓解了射阳海域浒苔绿潮灾情。”魏建国说。
对重点海域浒苔实施清理打捞,是降低浒苔绿潮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打捞上岸的浒苔如何处置,成为一个重要课题。9日上午,记者搭乘指挥船上的小艇,登上“海状元”号浒苔绿潮打捞工作平台,了解浒苔的处置情况。“海状元”号工作平台来自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由平底驳船改造而成,满载3000吨,专门用于浒苔打捞、脱水和运输。省海洋渔业部门专门租借此船用于浒苔打捞清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