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沪”——一种类似“豆灯”的烹饪容器
夜晚看上海地形图,浩茫中似乎看到江面的一盏桅灯,冥冥有如惺忪的睡眼,“水道”“喇叭口”等字形在眼前跳舞。“沪”,挤身渔具渔术,紧跟在我远祖的身后,又折到我先祖的身后,再藏到我祖父的身后;经风沐雨、一骑红尘,顶霜冒雪、一路蜿蜒。
如今的上海,起源于被海水冲刷上来的滩涂而形成的一个小渔村。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给这方地域留下了屈辱,也为这方地域带来了警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就我所知,“沪”的魅力尽展,即在兼容和吸纳、吸纳和兼容;即在捕获八方、积沙成塔;即在伺机而动、顺势而为。
以人口集聚为例:第一波,抗战爆发,大量难民来了,沪地敞开襟怀;第二波,上海解放,大量南下干部来了,大量干部家属也来了,沪地热烈欢迎;第三波,改革开放,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的人都来了,专事经营也好,打工也罢,沪地一概广泛吸纳……
以改革开放为例:浦东开发站在时代潮头,临港自贸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兼收并蓄是也,兼容并包是也;谓之,广纳溪流而自成巨川!
驾着“沪”的羽翼,再读陆游《村舍》诗,就更具一番意味了:
潮生鱼沪短,风起鸭船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