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迷魂阵的簖网仍是江苏渔民主要的生产工具
如今,乡村小河里沉着的一只只“地笼子”,从辈份上说,可能已是“簖”的玄孙了吧。
时间戾张,造化弄人。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至此,“上海”之名得见史籍,“沪”则成为简称。
需要廓清的是:“沪”在前,“上海”在后;“沪”是历史老人,“上海”是时代宠儿。
上海,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三千分之一左右,人口只占一百分之一左右,但却是中国第一大都市,地位相当重要,色彩异常斑斓,内涵非常丰厚……站在近代史的角度思考,上海成陆的短时期内,为什么会迅速发展?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缕绵延的文脉尤其不允低估;要我说,时间深处的那只簖——“沪”,就是最有力的推手!
站立历史深处的夜晚,“沪”列青铜器家属,是一种类似“豆灯”的烹饪容器,喻示了6000年后兼收并蓄立于潮头的时代精神
“吱——嘎”一声,滞涩而悠长,落后的木船在江心划出一道弧形的水迹,泊在了吴淞口。小时候看过《海港》电影,风尘垢面的码头工人弯腰弓背,吃力地负载货物的景头,还历历在目。
现代版的“沪”,竹编,口小、腹大,涨潮时鱼群冲入沪口,落潮时群鱼落入沪腹——单从上海开埠百年说起,之所以发展迅猛,之所以兴盛异常,就是因为她是一只放大了的渔具的缘故——不是吗?上海用她的灯火和时尚、金融和地产、梦想和欲望等等材料编成一只硕大的渔具,不断捕捉一波又一波经济浪潮中鲜活的利润、利益……
与一位文坛好友谈论文明溯源的侧重,我使用了“打捞”一词。蒙他赞誉,并询问出处;我说,那是“沪”的功劳,是“沪”天赐灵感、予我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