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零食记忆】
在吴国隆的记忆里,小时候的零食是一种相当奢侈的存在。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他最馋的零食无非就是大白兔、牛轧糖,偶尔能吃上一颗就欢呼雀跃,回味良久。至于更“高级”一些的点心、饼干之类,他在母亲面前根本提都不敢提。
直到十六岁的时候,吴国隆自告奋勇去新疆“支边”,临走时,母亲才下了“血本”花了五毛六分钱,给他买了一斤当时也算挺贵的老苏打饼干,给他在火车上当干粮,他才畅快地吃上了一回零食。只不过,原本这饼干是他好几天的口粮,因为馋,吴国隆只用了一晚上不到的时间就全吃完了。
不仅是吴国隆,对于那时大多数的上海人来说,泰康的万年青葱油饼干、沙利文的杏元鸡蛋饼干、昌茂的鸡蛋卷等等,都是难得一尝的美味。当时位于贯中路51号的益民一厂,也就是今天光明集团的前身,离吴国隆的小店不远。直到上世纪90年代,益民一厂的华夫饼干“边角料”,还是人们争相抢购的食品。
吴国隆至今还记得,每到冬天华夫饼干出产的旺季,益民一厂门口天天都有人排队买华夫饼干的“边角料”,并且得凭票购买。当时的“边角料”大约是5元一斤,比成形的华夫饼干便宜了近一半。人们追捧这一美食,既是因为这些形状不规则的食品足够价廉物美,也缘于他们对这些经典上海老牌食品的足够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