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毛泽东旧居—青年毛泽东在上海的居住地,人生的转折点
在上海,毛泽东遍访师友,并且考察了当时上海的革命活动,展开了自己独特的思考。5月8日,毛泽东和新民学会会员彭璜、李思安等,为欢送即将赴法的陈赞周等六位会员,在上海半淞园开送别会。送别会讨论了新民学会会务问题,确定“潜在切实,不务虚荣,不出风头"为学会态度。
▲1920年5月8日,毛泽东和旅沪新民学会会员在南市半淞园集会,欢送赴法勤工俭学的学员,并讨论学会会务,这是与会者合影(左起第七位为毛泽东)
之后,他又与友人共同参访上海工读互助团。在上海,毛泽东还曾自学英语。给友人的信中,他表示:“外国语真是一张门户,不可不将它打通,现在每天读一点英语,要是能够有恒,总可稍有所得。”而这些经历中,最宝贵的莫过于他与陈独秀的交往,这对毛泽东产生了重大影响。多年以后,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回忆道:“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1920年7月初,毛泽东离开上海,回湖南继续革命。
在安义路63号的这段时光,对于毛泽东的一生而言是一个转折点,经过在上海的种种经历和思考,他已经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都是极为重要的红色印记,可以说正是在这所旧居里,毛泽东最终选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完成了由激进民族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 责任编辑:程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