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几度沧桑依旧无限风光 去邮政博物馆感受惊涛骇浪
江海关邮局
江海关设置于1685年,1950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海关又是中国邮政的开山鼻祖。上海海关锐务造册处印制了第一套邮票- 大龙邮票,标志了中国邮政事业的起步。
北京路9号的上海邮政总局
上世纪20年代的邮件主要通过水路和火车运输,邮政大楼所在地在与苏州河、黄浦江水路相接的同时,身后两条马路之隔即是当年承担主要陆路运输功能的老北站。这样一个占尽地利的选址,正是为了让邮件方便快捷地抵达当时的邮政大楼进行分拣、分发,从而更快地递送到邮件主人们的手中。
民国时期的上海邮政
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转变为中华邮政。1914年,中国加入万国邮政联盟,上海邮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成为当时中国邮政国际通信的主要进出口门户。这一时期,上海邮政广泛应用先进运输设备,推行行动邮局等举措改善服务,业务发展居全国前列。期间,裁驿归邮,撤销“客邮”局,裁撤民信局。
中华邮政时期,围绕“快、安全、普遍、服务”七字服务方针实施多项服务措施,促进了邮政事业的发展。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回顾这座邮政博物馆所在的邮政大楼的故事了。大楼位于天潼路苏州河畔邻,是我国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邮政标志性建筑之一。钢骨水泥四层平顶,正面呈u字型,建筑面积9亩多,建造费用合银元320万元。在使用80年后,根据邮政大楼新的功能定位,加以修啥,使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