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的“秘密东进”——从叶飞曾两次改名说起 2
(五)挺进东路成果显著
5月初,老六团在常州附近越过京沪铁路,与梅光迪的部队会合,改称“江抗”二路。梅光迪的部队改称“江抗”三路。会合后,“江抗”二路与“江抗”三路一部继续东进。到达无锡梅村,和当地强学曾的游击队会师,与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后,继续前进。
5月31日,“江抗”二路在无锡、江阴交界处的黄土塘与日伪军600多人遭遇。与敌人激战一天一夜,杀伤大量敌人,正想继续扩大战果,身后突然响起枪声。发现是“忠义救国军”从侧后偷袭,配合日军战斗。“江抗”二路奋力展开两线作战,打垮了日伪军,并消灭一部分“忠义救国军”,取得了进入苏南敌后的首仗胜利。
苏州、无锡地区的党组织和群众热情地欢迎这支没有标识,着装整齐,爱护群众,纪律严明部队的到来。为了鼓舞士气,树立群众的抗日信心,叶飞决心组织“江抗”二路再打一仗,扩大影响,目标选在京沪线上的浒墅关车站。
浒墅关车站是日军在京沪铁路中段靠近苏州的重要据点。“江抗”二路先派侦察员去车站内看了地形,弄清了日军的情况,6月24日,部队乘夜色奔向浒墅关。夜晚12点多钟,部队到达,迅速发起攻击。派出一支部队炸毁了铁路桥。3点多钟战斗结束,全歼了日伪军。迫使京沪铁路3天停止通车。
上海和香港的一些中外报纸,发表了消息。从此“江抗”抗日的旗帜打出去了。浒墅关战斗后,“江抗”继续向东发展,进入常熟境内,到达阳澄湖边。阳澄湖到处是芦苇荡,地形十分复杂,没有当地人带路进不去,也出不来。叶飞认为阳澄湖及周围地区是建立东路抗日根据地的好地方。在这里,我军依靠人民,利用当地复杂的地形,挫败了日伪军一次次“扫荡”。至此,在长江三角洲的平原水网地带,初步建立起了以阳澄湖东塘寺为中心的苏(苏州)、常(常熟)、太(仓)和澄(江阴)、锡(无锡)、虞(虞山)抗日根据地。
国民党军撤退时,在这一带丢下大批武器。老六团在民间收集了一部分武器。与日、伪、顽作战中又缴获了大批武器。“江抗”开始东进时,武器陈旧落后。许多战士手中是单打一枪(一次只能打一发子弹)、半截子枪(三年游击战期间,为了便于隐蔽,长枪锯短了),弹药也很少,多数连队没有机枪。经过东路作战,部队的武器迅速更新,步枪都换成新的中正式、三八式,轻机枪都换成捷克式。每个班都装备了轻机枪,每个连都有重机枪。武器缺乏的困难彻底解决了。甚至枪比人还多,机枪太多,实在没人扛,拆成零件,由炊事班用扁担挑着走。
有抗日根据地,部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才能站稳脚跟,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才能取得人力、物力的补充,才能坚持长期艰苦的战争,完成抗战的历史任务。所以“江抗”二路到达苏、常、太和澄、锡、虞地区,注意建设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主力部队“江抗”二路的支持下,短时间里,地方党的活动公开了,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抗日政权。各乡各县很快建立起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和妇救会。他们配合部队反击日军的“扫荡”,传递情报,救护伤病员,筹集粮食,赶做军鞋,拥军活动十分活跃,有力地支援了部队的行动。
“江抗”二路在苏、常、太和澄、锡、虞地区初步建立起抗日游击根据地之后,为了进一步扩大抗日影响,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决定派吴焜、何克希带领“江抗”二路二支队和三路一部分作为第一批,向上海近郊挺进。他们日夜兼程,连续行军作战,渡过浏河,抵达嘉定地区,与当地党组织和吕炳奎部取得联系。尔后继续挺进,渡过苏州河,在青浦的观音堂地区与顾复生领导的游击队会合。
7月23日,“江抗”二路打了一个伏击,打死了十几个日本兵,粉碎了日军的四路围攻。正当我快要撤出战斗时,国民党许雷生部又来夹击“江抗”部队。我部立刻予以反击。许部遭我打击后逃跑。
“江抗”二路二支队的五连、六连和两个机枪排乘胜追击,夜晚部队追到日军的虹桥机场。带队指挥员支队长廖政国考虑,这里离上海市区很近,给日军一个打击,可以扩大我军的影响。立即对虹桥机场发动了袭击。这次袭击,异常顺利,一枪未发,突进了机场。抓住了伪警察和办事员,缴到了十几支步枪。意外发现机场上停有4架飞机。此时,日军与我搜索部队发生接触,开始射击。廖政国考虑机场离上海太近,敌人增援很快会到,纠缠下去对我不利。于是,一面收拢部队,一面点燃了4架敌机。部队无一伤亡,安全撤出战斗。这一仗,极大地增强了敌占区广大人民的抗日信心,为江南地区游击战争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一时期,“江抗”二路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粉碎了日伪军多次“扫荡”,在上海近郊横扫敌、伪、顽部队,打垮姚有莲部,重创许雷生部,全歼邓敬烈部,战斗取得节节胜利。“江抗”二路对上海近郊威胁我党抗日游击队的几支敌、伪、顽队伍给予了沉重打击后,昆、青、嘉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
随着部队的发展,东路“江抗”部队也适时地进行了扩编。把整个“江抗”编为四路:老六团为二路;梅光迪的部队为三路;无锡地方部队为四路;常熟的“民抗”为五路。这样使苏、常、太和澄、锡、虞地区的抗日武装统一了起来。这时的“江抗”部队武器精良,士气高昂,战斗力有了明显的增强。第六团东进时700多人(有1个营留在皖南军部),此时已发展到3000多人。
10月10日,叶飞奉命率部西撤,到达武进县的西石桥,与陈毅会合。陈毅看着壮大了的队伍,全新的武器装备,很满意。陈毅告诉叶飞,根据中央要求,新四军下决心向北发展,“江抗”主力要马上过江,打开苏北局面,与南下的八路军会合,建立巩固的连成一片的华中抗日根据地。
此时,陈毅看到老六团的武器装备大为改善,要求叶飞支援兄弟部队100多挺轻重机枪。即便是这样,老六团每个班还保持有一挺机枪。
《陈毅传》中有一段话:“第六团东进不到3个月,人枪就翻了好几倍……枪支弹药和经费源源不断地往茅山和军部输送。在苏州到上海的敌寇心腹地区,第六团不断打击日军,进行了攻占浒墅关,截断京沪铁路,火烧上海虹桥飞机场等惊动中外舆论的胜利战斗。分兵东进北上的第一大步骤完全成功了。”[18]项英对老六团挺进东路的结果,也很满意。他在给中央的电报中写道:“2.老六团东征后,战斗力很强,武器也好,每连有六挺机枪……”[19]因为老六团是“秘密东进”,所以在我军当年公开的资料上,以及与国民党往来的电文中,无法找到老六团在这一段时间里的真实行踪及战斗记载。东进期间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绩不能以新四军第六团的名义上报国民党三战区,遭到的损失同样不能如实上报。1939年9月8日在江阴定山,“江抗”与“忠义救国军”发生激烈战斗。战斗中,老六团副团长吴焜壮烈牺牲。按照规定,新四军团以上干部牺牲要上报国民党三战区备案,当时没有上报。11月8日,新六团和老二团在贺甲村战斗歼敌170余人,取得战斗胜利。上报我方阵亡人员时,赫然出现“段团团副吴焜”[20].此事说明,为了维护国共两军的统一战线,为了掩护老六团秘密东进,减少麻烦,许多事情只能采取特殊的方式处理。
老六团“秘密东进”,解决了人、枪、款的问题,还解决了在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问题。1990年5月,叶飞重返阳澄湖时说:“第六团东进的意义,主要不在于解决了人、枪、款的问题,而是回答了在东路这一特殊地区,能否建立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力量,这一重大的战略问题。”[21]
三、新四军适时北上,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
“江抗”在东路发展顺利。1939年10月10日,陈毅到老六团视察。向叶飞交待,“江抗”主力要担负向北发展的重要任务。决定与丹阳的地方部队“挺进纵队”合编,以“挺纵”的名义过长江,向北发展。
(一)为建过江桥头堡,部队北上,叶飞再次改名
党中央早就指示,新四军军部要离开皖南,向江北转移。可是项英强调有困难,一直不执行。国民党分析了江南新四军情况后认为:“叶、项在皖南,如瓮中之鳖,手到擒来;陈、粟在苏南,如海滨之鱼,稍纵即逝。”[22]他们严防苏南新四军突破他们划定的活动范围和八路军取得联系,并想压迫新四军在皖南、苏南狭小地区加以消灭,一再强调苏南新四军不许越界活动。
陈毅清楚地认识到,新四军必须向北发展,主力部队过江,早一点打开苏北局面,与南下的八路军会合,这样就可以建立巩固的连片的华中抗日根据地。
从这个大局出发,陈毅建议由自己率领江南部队过江北上,把军部移到茅山根据地,项英不同意此方案,陈毅只得先派老六团担任向北发展的任务,渡江北上。
此时,“良团”还在茅山地区频繁活动。8月中旬,国民党三战区刚刚同意段焕竞为六团团长。在国民党三战区的电报里将“叶团”改称“段团”。11月20日,顾祝同向蒋介石报:“据新四军叶军长转据第一支队司令陈毅电节称:“齐辰,宝埝敌约百人向我延陵段团进攻,我部事先密布延陵西九里镇附近,敌至当予迎头痛击,适时我二团王团长亲率一营赶至,我官兵英勇向敌夹击,敌伤亡惨重,复由青丹增援二百余人,继续向我猛攻,当时,我二团三营亦参加战斗,反复肉搏,激战至佳午,将该敌歼灭。”[23]此时,“良团”正在丹阳延地区与日军激战。如果叶飞和老六团出现在江北,显然不合适。
为了维护统一战线的需要,叶飞只好再次改名。这次连名带姓全改了,改名为“聂扬”,任挺进纵队副司令员。老六团编入丹阳地方部队挺进纵队,成为挺纵一团。
(二)新四军主力部队改编“挺纵”
“挺进纵队”原是苏南的丹北抗日自卫团,是由我党早期党员管文蔚等领导组建的地方抗日武装。1938年7月,新四军到达苏南敌后,该部和新四军取得了联系,陈毅将丹北抗日自卫团改番号为新四军丹阳游击纵队,后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这支部队成分复杂,鱼龙混杂,有国民党溃败时留下的爱国军官,有本乡本土保家护院的农民,还有会道门及大刀会的成员等。组织松散,有四个支队,都是由地方自卫队改编的,没有主力骨干,战斗力不强。
1939年10月,老六团从苏、常、太西撤后,与“挺纵”合编,一是要过长江向北发展,用挺进纵队番号作掩护。二是使这支部队成为在党绝对领导下,实行人民军队建军原则和建军制度的部队。两支队伍合编后,挺进纵队编为四个团。老六团编为“挺纵”一团;“江抗”其他部队编为“挺纵”二团;原“挺纵”一、四支队编为“挺纵”三团;原“挺纵”二、三支队编为“挺纵”四团。老六团重点整编“挺纵”四团,原四团的团、营干部送去新四军教导队培训。
干部由“挺纵”成立教导队进行培训。从老六团抽调干部充实到四团。部队训练按正规要求,首先从军容风纪抓起,养成正规的作风纪律,保证部队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提高了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使“挺纵”四团逐步发展成为苏北的主力团之一。
(三)继续东进,全面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挺纵”一团(新四军老六团)经过东路作战,部队人数得到很大发展。在江南补充了许多有文化的抗日青年,后来这些人成为部队的战斗骨干。部队初到江南时,武器装备很差,现已成为新四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之一。老六团通过东进作战的锻炼,既有打日军游击战的经验,又有反“摩擦”运动战的经验;既有江河湖汊作战的经验,又有平原水网作战的经验。对执行发展苏北的任务,在面临敌、顽、我三角斗争中建立抗日根据地非常有利。部队人数、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战斗作风更加强悍,成为新四军中战斗力很强的一支劲旅,在开拓苏中的关键战役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年3月4日,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调集了5000余人向新四军驻津浦路西部队发起进攻。新四军四、五支队主力集中路西对顽军作战。3月21日,趁我路东主力西援作战之际,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调集万余兵力,分三路向我五支队后方机关所在地一-半塔集发动大规模围攻。新四军驻半塔集只有部队约2500余人。3月22日,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要求半塔集守军动员一切力量坚守待援。江南指挥部陈毅获悉后,立即命令挺进纵队火速增援。叶飞率领一、四团各两个营从吴家桥驻地出发,昼夜兼程,行程数百里。途中与日伪军、“忠义救国军”打了几仗。与包围半塔的顽军精锐独立六旅相遇,先锋营组织了十几挺机枪,在一团参谋长廖政国带领下,猛打猛冲,歼敌一个营,打开包围圈缺口,与其他来援部队共同粉碎了顽军的进攻。
1940年6月28日,顽军进攻我“挺纵”休整地郭村。我“挺纵”当时仅有4个营,面对13个团的顽军进攻。部队顽强防守,靠良好的军政素质,顽强的战斗作风,精良的武器装备,在苏皖支队及起义部队的协助下成功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保卫了郭村。郭村保卫战的胜利,使我军在苏北有了巩固的进攻出发地。
1940年10月,顽军韩德勤组织了26个团,3万余人,对驻守黄桥地区7000余新四军发起进攻,妄图一举消灭到江北的新四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以少量兵力防守,以主要力量歼灭敌有生力量。以老六团为基础发展成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一纵作为主要突击力量,首先歼灭敌之精锐独立六旅。
经过3个小时激战,将独立六旅全部歼灭,中将旅长翁达自杀。在后续战斗穿插包围时,一纵四团首先发现了顽八十九军指挥部的位置。立即加以围攻歼灭,敌军大乱。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溃逃中被挤入河中淹死。一纵与兄弟部队共同顽强作战,全歼韩德勤主力八十九军,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黄桥决战的胜利,改变了苏北敌、顽、我的力量对比,确保新四军在江北立足发展。苏北新四军和八路军南下的黄克诚部队胜利会师,淮南、淮北、苏北、苏中根据地连成一片,创立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华中抗日胜利的基础,对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新四军老六团“秘密东进”到东路,巧妙地避开国民党的限制,一支普通的部队经过严酷战斗环境的磨炼,成长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劲旅,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注释
[1]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新四军·文献》(1),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307页。
[2]《新四军·文献》(1),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90页。
[3]《新四军·文献》(1),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109页。
[4]《新四军·文献》(1),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111页。
[5]《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版,第111页。
[6]《新四军·参考资料》(4),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60、61页。
[7]《百旅之杰(上册)》,杭州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8]《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页。
[9]《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10]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委员会编:《苏州革命斗争史料选辑》,内部出版,第280页。
[11]段焕竞:《武功儿女翻江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页。
[12][13][14]《新四军·参考资料》(2),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123、124页。
[15]段焕竞:《武功儿女翻江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16]《陈毅年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
[17]《陈毅年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18]《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版,第111页。
[19]《项英军事文选》,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633页。
[20]《新四军·参考资料》(4),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64页。
[21]《沙家浜革命历史陈列馆》前言。
[22]《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210页。
[23]《新四军·参考资料》(2),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页。
(作者单位: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