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多年探索实践,这个“崇明模式”成效显著

“今天,你垃圾分类了吗?”还记得2017年崇明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后,市民问候流行的口头禅吗?转眼,已过去多年时间,垃圾分类也已从“新时尚”变成许多市民的“好习惯”。“以前是‘要我分’,现在是‘我要分’,哪一天没有分类,还不习惯了。”市民们说。

生活垃圾分类是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崇明在宣传推广、垃圾处置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举措,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目前,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打造出了具有崇明特色、群众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有创新、亮点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近两年来,崇明垃圾分类工作全市考核位列前五。

“关键小事”成为居民生活好习惯

一大早,家住城桥镇玉环居委天赐景城的陈阿姨和老伴出门晨练,除了必备的水杯,他们还会拿上两个垃圾袋——一包干垃圾、一包湿垃圾,来到小区固定垃圾箱房前投放垃圾。“出门前在家就把垃圾分好类了。”陈阿姨说,“现在街坊邻里都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我们都觉得绿色环保很重要。”

据了解,天赐景城小区是较早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小区,从2018年11月起率先开展撤除垃圾分类指导员行动,得到了居委会、物业、居民的一致支持。城桥镇玉环居委党总支书记、主任龚晶说:“刚取消时,我们还担心会有部分居民不遵守、不习惯,但效果却令人意外,居民们在前期逐渐养成了良好习惯,坚持几年下来,小区推进垃圾分类不断取得新成效,大家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垃圾分类理念愈来愈深入人心。早上6点左右,三星镇新安村垃圾收集员的工作就开始了。“其实大家都能分、会分了,垃圾分类已是一件‘寻常事’。”一名垃圾收集员说,“近几年,随着垃圾分类宣传的加强,大家的认识慢慢在改变,每天要分拣出来的垃圾已经没那么多了。”

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是如何成为百姓生活好习惯的?新安村党总支书记刘海涛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伊始,村里就组建了一支党员志愿者队伍,党员带头,分区包片,通过上门闲聊家常、为高龄老人上门分垃圾等方式,让村民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党员志愿者们大家都认识,村民们很朴实,看到我们这么‘拼’,他们也就自觉开始垃圾分类了。”刘海涛说。此外,村里的垃圾收集员每天会根据垃圾分类情况给农户打分,每天公示积分,年底村民可凭积分兑换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对分类不好的农户,村委会工作人员和垃圾分类志愿者会上门进行分类指导或者教育。“村民要面子,大家你追我赶,争着当先进。”

天赐景城、新安村等是崇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一个个缩影。如今,在崇明,各村居的环境质量和文明素质提升了,垃圾分类在居民之间蔚然成风。

垃圾分类显特色呈亮点

近年来,崇明探索推进居住区内定时定点投放,并设“误时垃圾箱房投放点”,引导群众在规定时间段内到规定地点分类投放,并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同时,在生活垃圾干湿两分类基础上,崇明进一步选取试点小区,探索将湿垃圾细分为“餐前湿垃圾”和“餐后湿垃圾”。通过前端生熟再分增强湿垃圾纯净度,提高湿垃圾处置利用率。

早上8点30分,在东门新村二期垃圾分类投放点,居民黄菊香拎着三个垃圾袋缓缓走来。“一个是干垃圾,其它两个垃圾袋装的都是湿垃圾。像这样分类,已经做了三年多了。”黄菊香告诉记者,每天在垃圾分类时她会多做一步,将湿垃圾细分为“餐前”和“餐后”湿垃圾。餐前湿垃圾指的是未经加工的食物和蔬菜水果(如菜皮菜叶、瓜果皮等),餐后湿垃圾是加工过的食物(如剩菜剩饭、面包糕点等)。随后,黄菊香熟练地将餐前、餐后湿垃圾放入专属的垃圾桶内。

据了解,东门新村居委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得到了小区居民的大力支持。随后,通过向居民发放餐后湿垃圾分类桶,在投放点增设120升的餐后湿垃圾投放桶、垃圾分类指导员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推进了湿垃圾餐前餐后分类进程。在后端处置时,餐前湿垃圾由环卫作业单位利用湿垃圾运输车运输至湿垃圾终端处置站,餐后湿垃圾由餐厨垃圾运输车清运至餐厨垃圾处置站。“分开装运后,餐前湿垃圾通过生化技术可以生产出更高质量的有机肥,可用于小区绿化、农村‘美丽庭院’建设或市民家中的绿植养护等;而餐后湿垃圾则进入餐厨垃圾处置系统,经过提炼制作生物油、柴油等,达到资源利用更大化。”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副所长陆瑾说。

崇明在生活垃圾分类上的特色做法不止于此。在竖新镇竖河村资源回收服务点,记者看到,村民们把家中的旧家电、玻璃瓶、衣物等物品送来,在电子秤过磅后换取相应报酬。“以前一些旧物件,村民们不知道该往哪里扔,有时就丢弃在路边、河边,不但影响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如今,这些可回收物都有‘家’可归,好办多了。村民们也很高兴,在家门口就能处理废旧物品,不仅方便,还能换点零花钱。”竖河村相关工作人员说。

这是崇明建设可回收物体系的缩影。近年来,崇明建立“两网融合”有偿回收项目,制定并下发《崇明区低价值可回收物运行补贴实施办法》,并建成430个村居回收服务点,18个镇级中转储存站和1座区级集散场,构建了村、镇、区三级资源回收管理网络体系,吸引市民主动分类的同时,促进了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实现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新技术让垃圾分类更“智慧”

崇明还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让垃圾分类更“智慧”。崇明将垃圾分类纳入“一网统管”,通过“人工智能”模式,依托政务微信系统,做到垃圾分类问题巡查、整改、核查全过程管控,精确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工作人员。

在东平镇,针对镇域面积较大、人员居住分散、环卫作业力量缺乏等状况,智慧环卫管理新模式应运而生。据统计,东平镇在10辆环卫车上安装了车载GPS定位等有关电子装置,在主要垃圾分类点的50多个干垃圾桶上安装了监测终端泛感知相关设备,利用感知技术,实现对环卫作业轨迹监控和对垃圾桶满溢状况实时监测。一旦垃圾桶出现满溢,环卫工人就会收到预警,及时进行清运,提高环卫作业的精细化水平。

“实行垃圾分类初期,垃圾乱丢现象比较严重,我们小区就在垃圾投放点和监管死角加装智能监控设备,对错时乱投放的居民群众实时监拍。确定当事人信息后,再上门劝导沟通,群众一般都能接受并改正。”城桥镇金日社区相关负责人说。据悉,崇明众多小区、镇村垃圾投放点都安装了智能监控设备,对居民的行为进行约束,有效地提高了垃圾分类、源头分类的质量。

记者还了解到,为做好干湿垃圾的末端处置,崇明建设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一期和二期,对干垃圾进行焚烧处置;建设了22座湿垃圾处理站,覆盖全区各乡镇。由此,崇明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步稳步提升。目前,本区干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到1000吨/日,湿垃圾处置能力达到237.8吨/日。接下来,崇明还将规划新建一座湿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中心,设计处理能力360吨/日(包括餐厨垃圾90吨/日),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预计2024年底项目竣工并投入运营。

短短几年间,崇明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环境更美,市民自觉分类蔚然成风。接下来,崇明将继续打好垃圾分类攻坚战和持久战,为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建设世界级生态岛作出不懈努力,让生活垃圾分类真正成为全民好习惯。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崇明 作者:范立 责任编辑:顾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