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中国经济大循环观察

  增强内生动力:以强大国内市场赢得竞争优势

  7月19日,一份重磅文件对外发布——

  聚焦占我国经营主体总量超90%的民营企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为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增强中国经济内生动力提供支撑。

  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8条举措出台;延续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政策……随着一系列举措密集出台,各类经营主体发展预期趋稳,8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3个月回升。

  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时之选,也是在全球秩序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实现资源要素更加高效优质配置的选择,其核心动力来源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说。

  立足高水平自立自强,以有效供给穿透国内大循环堵点——

  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强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进而促进产生有效需求,实现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新质生产力”,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到这一概念。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变化,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进行战略性、全局性谋划,提出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

  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外媒评价说,在左右中长期技术研发实力的基础研究领域,中国实力正在切实提高。

  “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将更加依靠‘从零到一’的基础性、颠覆性创新和产业升级,这将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成果转化,助力供给侧有效畅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国内大循环需求牵引力——

  2023年我国电影暑期档票房首次突破200亿元,观影人次5.05亿;今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达18.39亿人次,实现收入1.21万亿元,旅游热度显著高于2019年同期;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假期,出游需求一路上扬。

  尽管当前国内消费恢复仍面临压力,但依然惊人的消费规模、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时时彰显着国内大循环巨大潜力。

  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发布“一老一小”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等税收优惠政策……一系列扩内需政策密集出台,从需求、供给、流通等环节协同发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内需并不是应对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的一时之策,也不是要搞大水漫灌,更不是只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而是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这是中国国情的生动体现:2022年北京市人均GDP超过19万元人民币,是甘肃省人均GDP的4.2倍;在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珠三角9市经济总量占整个广东的八成多,而粤西、粤东、粤北12市不足两成。

  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过去5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增加约7700万人,城镇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按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约1.38万元计算,城镇化每年直接产生的居民消费增量约为2000亿元。考虑到未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整体提升,直接增量和间接带来的消费潜力更大。”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史育龙说。

  新时代以来,按照中央部署,“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分配改革举措持续发力,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到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全国上下在不断缩小收入差距、着力推进共同富裕中为国内大循环塑造持续动力。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顶层谋划,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持续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十四五”重大工程为牵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产业链供应链升级优化商品服务供给;抓住数字化等新循环要素,延长循环链条、提升循环效率……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整内需体系加快构建。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强动力——

  位于G60高速旁的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内,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的两栋大厦引人注目。2020年启用以来,这块“飞地”已成为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融入长三角的前沿阵地。

  入驻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的谱禾(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测试和检测设备研制。“既可以获得上海的人才和科研资源,也能享受南浔等地的产业支持政策,未来计划在南浔拿地建厂。”企业创始人陈兵说。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飞地”“科创飞地”等持续升级,促进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活力。

  通过深化改革,打通阻碍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将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带来一个经济体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居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专章首位。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说,持续深化改革,将为畅通国内大循环释放持久动能。要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在关键性制度改革设计上更加有所作为。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华社 作者:张旭东、安蓓、陈炜伟、张辛欣、申铖、潘洁 责任编辑:顾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