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桥街道这个居委会搬“新家”,居民有了专属“会客厅”
今年以来,周家桥街道杨家宅居民区喜讯连连:居委会不仅搬入了全新的办公地,面积较之前扩大了一倍,又依托自治项目,打造“睦邻杨光里会客厅”,把舒心环境、暖心服务送到居民的身边,实现了“硬件”和“软件”上的全方位提升,也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美好家园又迈进了一步。
居委会是居民们遇到大事小事第一个想到的地方,也是服务、凝聚群众的重要载体平台。而对于很多老小区而言,居委会藏身于小区的某个楼栋内,或居委会空间有限、条件简陋,于是,“找不到居委会在哪儿”“居委会面积狭小无法获取更多的服务”,这都成了横亘在居民与居委会之间的服务难题,原先的杨家宅居民区就面临这样的情况。
杨家宅居民区成立于1983年,由锦阳和宁锦两个售后公房小区组成,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软硬件条件相对滞后。
居委会搬入的“新家”
尤其是自2012年以来,杨家宅居民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邻里互助为抓手,依托社区自治,打造了自己的特色公益自治项目——“夜门诊”,邀请社区民警、律师及小区各类专业志愿者、党员志愿者等,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医疗服务、心理咨询、物业受理、警务资讯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民服务,深受居民欢迎。然而,由于居委会面积有限、环境简陋,每次开展服务,居委会内都人满为患,无形间降低了居民的感受度和满意度。
今年以来,居民区盘活小区空置资源,在小区内重新规划了全新的居委会办公空间,面积较之前扩大了一倍。今年下半年,居民区又依托街道自治项目,将其中一间屋子打造成“睦邻杨光里会客厅”,不仅给居民提供了交流沟通、活动的场地,也成为开展“夜门诊”的主阵地,进一步提升“乐邻志愿”公益服务精神。
“夜门诊”开展现场
记者看到,会客厅以明亮的橘色为主色调,墙面陈列展示以“因为有你,所以精彩”为主题,从“民生、民主、民情、民心”四大方面,集中展现社区居民在各类社区活动中积极向上的风采,这在无形间增强居民的荣誉感和社区归属感;而另一边的墙面,则在宣传“孝老爱亲”“邻里团结”“家庭和睦”“乐于助人”等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社区氛围,动员居民创建和谐社区、共建美好家园。
“在改造之前,我们征询了社区楼组长、志愿者、居民代表的诉求。不少居民提议,希望能够打造一个相对独立、私密的空间,可以更好地开展心理咨询、法律咨询,保护居民隐私。” 居民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于是,毗邻“睦邻杨光里会客厅”的心理咨询室就应运而生。
心理咨询室面积虽小,五脏俱全,除了桌椅,还装饰了字画、绿植,为居民营造了舒适、惬意、放松的聊天空间。
如今,社区会客厅不只有“高颜值”,还是个“实力派”,在此开展的社区活动也紧贴全龄段居民需求,也让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为这里的“常客”。
比如,针对青少年群体,社区会客厅开展了科学实验秀等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展示、娱乐、表达的舞台;针对老年人群体,组织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吸引老年居民走进社区,充实自己的社区生活。
“在这里,丰富的活动满足了各类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也提升了社区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探索、形成了符合居民需求的、有温度的社区氛围。”居民区工作人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