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苏州河边的小木屋又又又“变身”了,这次是……

  位于苏州河畔华院居民区的居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忙得不亦乐乎:跟着艺术家上“华院夜校”,通过画画回忆过去的故事;沿着苏州河漫步,用相机记录有趣的时刻;更厉害的是,大家和艺术家们一起将一年的所学所得、所见所闻办成了一个展览,展览以居委会所在的“小木屋”为创作地,呈现“艺术自治”的魅力。

  居民们参与的项目正是华阳路街道与刘海粟美术馆共同开展的“河边居所”艺术项目,小区里的老中青三代与艺术家们一起参与社区标识设计与楼道微更新,打造“楼道美术馆”等自治阵地,为家庭美育和社区文化赋能,共同培育自治特色项目,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最重要的是看看,当艺术作为工具赋能社区自治时,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成果。

  华院夜校

  未完待续,回家还要接着画

  2023年年初,“华院夜校”正式开课。第一节课邀请了在小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居民们,他们带着对华院小区过去的回忆,在插画师阿咸老师的指导下以老照片为出发点,将心中过往故事落在纸上,完成了一本本满载回忆与对未来美好生活期待的“小豆本”。此后,“华院夜校”还邀请不同年龄层的居民围绕“家园”“我的家园之书”“我与苏河的故事”“华院植物图鉴”等主题绘制出有着“独家记忆”的迷你绘本,居民区还选取绘本中的特色图案,邀请居民朋友们共绘“家园墙”。

图片

图片

图片

  河边艺术地图

  生活如骄阳充满热情,

  期待下一次邂逅!

  法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我们都要走一走‘小学生之路’”,意思是成年人花5分钟走完的路,小学生可以走走看看花一个小时。这种差异是由观赏人的视角和心境决定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河边艺术地图”项目以“用胶片机拍照片”为命题,让4组居民以苏州河为主线,途经中山公园、百年梧桐、20路公交终点站、华东政法大学、苏河华政湾、菜场……串起华阳辖区内的地标,在城市生活快节奏中慢下来,去发现、思索和挑选,用手里仅有的26张胶卷来呈现自己的“视界”。

图片

  华院画报

  加梯楼道的专属身份卡片

  华院居民区运用民主协商“三段六步法”高效推进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在“加梯带头人”的带领下,大多数居民都圆了“电梯梦”。插画师与居民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后,对加梯楼栋的特色和故事进行提炼,用轻松活泼的插画展现小区环境和楼栋主题,为居民生活增添生机与趣味。

图片

图片

  社区更新

  静态建筑也能有自己的“个性签名”

  艺术家厉致谦接受了小区业委会的邀请,来给小区11栋楼设计“个性签名”。厉致谦提炼苏河华政湾地形、中山公园植物色谱、刘海粟作品配色等元素,以小区书法爱好者墨宝“缘圆园”为字体原型,创作出独特的楼栋标识。

图片

图片

  这个项目进行了一年后,艺术家和居民们以举办“织——河边居所艺术项目·华院社艺营地展”的方式,呈现“河边居所”艺术项目中社区居民与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创作成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织是编织,是交错的针法;织是组织,是人与人的联结。展览以“织”为题,正是创作者们对艺术在社区的理解:艺术如织。“‘织’这个词承载着我们对艺术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期望,我们希望艺术能够像为了过冬而‘结绒线’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刘海粟美术馆张宇副馆长介绍道。

  据介绍,“河边居所”艺术项目是华阳路街道对艺术融入社区、社区美育助推居民自治的探索和尝试,本次“华院社艺营地展”集合了不同形式的艺术在社区工作领域的实践成果,以“构建属于社区居民自己的美术馆”为理念,将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开放“展厅”。居民根据街区特色和文化需求,自主策划,塑造出独一无二、贴近自己“家门口”的艺术体验。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梁捷在参展后表示,社区和艺术好比经线和纬线,看似毫不相关,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艺术能对社区产生影响,社区也能给艺术带来灵感。在这种像“纺织”一样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每一次艺术活动都能激发社区“调性”,挖掘居民中潜在的行动者,帮助构筑个体对“艺术社区”的见解,并催生出“生长在本地”的产物。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长宁 作者:吴怡闻 责任编辑:顾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