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春致‘繁花’海派摩登空间回顾展”揭幕
由上海市观赏石协会主办、以展示民国时期上海摩登生活空间和海派赏石为主的“迎新春致‘繁花’海派摩登空间回顾展”,于1月21日下午在上海沪太路1012号沪太奇石文化城内揭幕,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原馆长陈毓其、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耿鸿民、上海市观赏石协会会长杜海鸥、上海沪太奇石市场总经理 陈新华、中国观赏石协会观赏石产业研究专委会主任徐文强、苏州市观赏石协会会长顾建华、义乌市观赏石协会会长季勤勤、连云港市观赏石协会会长曹立新、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许辉、石里花哨.苏州造董事长张棋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上海市观赏石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孙永祥主持。
上海市观赏石协会杜海鸥会长致欢迎辞,他表示,作为沪上一个专业组织,一方面立足于为会员单位和广大石友搭建平台,展示赏石文化,一方面在今年1月2日成功举办的历时8天的盆景赏石展反响良好,相关的艺术门类强强联手、完美融合是协会办展览活动的创新思维和宗旨,这次把民国摩登生活空间与海派赏石结合无缝对接和融合,是挖掘海派文化的一次大尝试。随着上海老城区的改造,海派生活根系的石库门房子越来越少,电视剧《繁花》的走红反映了民间对那个时代文化的饥渴和共情性、共理性,而观赏石协会正是这些宝贵文化的收藏人。海派赏石是从吴昌硕开始的,本身就是海派生活场景中对赏石的需求而形成的一脉相承的收藏文化,将两者结合起来是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传承,让我们的年轻人能够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意义不凡。
陈新华在讲话中表示,上海市观赏石协会是市场的兄弟单位,经过几年疫情以后,市场正在慢慢复苏,我希望市场跟上海奇石协会紧紧相连加强合作共同提升,今后协会在这里搞任何活动,市场都会鼎力支持。
耿鸿民在讲话中指出,观赏石是有生命的艺术品,是地质运动的结晶。这次与老上海摩登文化空间同框展出,展现了一个艺术的新高度。我真诚地希望这种文化能够影响我们的工艺美术文化,双方加强交流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让这种文化更加活色生香。
顾建华在讲话中指出,展会的主题就是一个老上海的味道,今天我们是组团来学习的,希望今年有机会把我们苏州的家具融入到石头文化中,更多地走进市民生活,大力弘扬赏石文化。
展会的主要参展藏家薛云生、杜海鸥、张云财、郑文、王万东、万建华、倪国强、代夫玉、施健共同剪彩。在现场,参展人藏品设计成的历时40天的展会,除了大年夜到年初四5天欢度新春以外,其余35天都免费向市民开放。主办方还为九位参展者的藏品特别设计了一套书签,并配有本次活动专用图章,供参观者收藏留念和打卡。
前排右起:薛云生 杜海鸥;后排左起:郑 文 万建华 代夫玉 施 健 张云财 倪国强 王万东
据介绍,参展的9人最大的年过七旬,最小的为80后,都是钟情传统和现代赏石的资深藏家和专注经营传统赏石的新生代藏家。他们穿梭在过去的岁月里,寻找历史文化的遗珠,走过了经年、走过了时光,今天成为收藏界的“繁花”朵朵,绽放出迷人的光芒,成为沪上收藏界的跨年文化大餐。展出的各类艺术品近500件,大件为整套民国老家具,小件有海派赏石小品,可谓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展品为两大板块,主要为民国时期老上海生活空间艺术品和海派赏石艺术品的展示。
第一板块为摩登生活空间展示,展品由张云财提供。这位受到比利时王国领事馆领事欣赏和多次为民国题材提供拍摄场景和道具、登上《瑞丽》等时尚杂志封面的民间收藏家,是《云泉轩》的创始人,已在沪太奇石文化市场经营了近20年的时间,他自小喜欢收藏上海老宅老屋里的老物件以及20世纪30年代上海街头的红绿灯、路牌标牌等写满了时代印记的物件。有成套的家具包括卧室、客厅、厨房等住宅空间内的家具,这些老家具的气息氛围、空间装置的功能性、美学性、人性化特征明显,每一个物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还原了老上海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当年街景。
第二板块为海派赏石。海派赏石以上海地区为主,不分地域、不分年代,包括四大名石如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在内的各种石头,多题材、多元素、多材质、多形式共存。海派赏石追求主题,追求意境,讲究细节,营造氛围,并演绎精彩的人文故事,在此基础上进行底座配置,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海派赏石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传统赏石四大名石展示,即薛云生、杜海鸥、王万东、倪国强、代夫玉、施健等的四大名石,漏、皱、瘦、透,是他们经过多年收藏的经典赏石。大多是象形石,有的是在亿万年的冲刷中形成的意念故事,生动形象、意境高远,其中薛云生和王万东为传统赏石和现代赏石兼而有之,薛云生展出了29方作品。二是现代赏石,以戈壁石为主的艺术品,从花鸟鱼虫、食物、食品、生活用品到宠物动物等小品,郑文和万建华两人展出的就是典型的现代赏石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生活情趣感,其中郑文展出40方(组)作品,万建华展出近30方(组),每个作品都是精彩的场景和故事,涉及天文、地理、生活百态,让人忍俊不禁、爱不释手。